社會
-
中國2020年六大考古新發現公布 最早海岸貝丘遺址等入選
值此三星堆考古新發現引發廣泛關注之際,3月26日在北京舉行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上又重磅發布2020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包括中國目前所知最早的典型海岸貝丘遺址——“浙江余姚市井頭山新石器時代遺址”等6個入選項目,“...
03-26
-
晚明士大夫當面罵皇帝會有什麽下場?
世界上的事情很奇妙,有時你以為已經遺忘了的東西,轉個圈後卻又突然出現在你面前,就像失散的故友,帶著舊日的模糊面容,令你百感交集。比如,最近“江聲浩蕩,自屋後升起”忽然刷屏。模糊的記憶也回來了,想起這是《約翰·克利斯朵...
03-26
-
大漢名將周亞夫平定七國叛亂 為什麽最終餓死?
周亞夫(前199-前143),西漢時期的著名將軍,漢族,沛縣(今江蘇沛縣)人。他是名將絳侯周勃的次子,在歷史上也非常有名的軍事家,在七國之亂中,他統帥漢軍,三個月平定了叛軍。後死於獄中…… 周亞夫 女卦師的...
03-26
-
古代那些神探如何破案?測謊善用心理戰
別以為古代的審訊就是大刑伺候,夾手指打板子而已,那時候的法官也面臨翻供、污蔑的苦惱,也需要與嫌疑犯和誣告者進行心理上的交鋒,我們來看看唐朝和清朝的是刑偵中是怎麽運用測謊技術的。 唐朝禦使:如何洗刷名將李靖的冤情 ...
03-26
-
兩千多年前,孟子尤其關注這些......
務農重本,國之大綱。中華民族自古就是以農立國,以耕讀傳家。鄉村是中國的“根”,也是儒家文化的“根”,而儒學是鄉村文化的魂。 兩千多年前,孟子在民不聊生的戰國時代,尤其關注農村、關心農民。有人說他是古代農業思想的引領...
03-26
-
大量藏文古籍待拂“塵埃” 青海各界三十載合力挖掘
中新社3月25日電 青藏高原流傳千年的藏文古籍浩如煙海,中新社記者從有關方面獲悉,20世紀80年代以來,青海各界陸續搜集、整理、出版一批藏文古籍,但仍有大量古籍亟待拂“塵埃”。 3月25日,中新社記者從有關方面...
03-25
-
牛與人類“關係”親密,古人給它取了雅稱!
作為“六畜”之一,牛與人類的關係十分親密。考古研究表明,黃牛的馴化,在中國至少已有4500多年的歷史,南方的水牛則可能更早一些。在北京地區的文物考古發現中,除了牛骨化石,還有很多器物融入了牛的元素。 諸侯會盟“執牛...
03-25
-
“牛頭鬲”見證北京三千年建城史
前不久,《琉璃河遺址保護規劃(2020年-2035年)》正式發布,按照規劃,這裏將建設考古遺址公園。1975年,房山琉璃河遺址出土了一批西周文物,其中有一件精美的青銅器“伯矩鬲”,因其全身上下都裝飾了牛頭紋飾,又得昵...
03-25
-
大數據研究:“仁”“禮”峰值在隋唐魏晉谷底均在元朝
在源遠流長的中華諸子百家文化中,孔子創立的以“仁”“禮”為核心的儒學,居於中國思想文化主流2000余年,影響深遠。儒家文化在歷史長河中如何發展變遷,頗受關注。 中國科學院行為科學重點實驗室朱廷劭研究組最新基於清代乾...
03-25
-
河南再現春秋戎人墓葬群 葬俗較統一
新華社3月24日電 記者從河南省三門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獲悉,考古工作者在澠池縣鹿寺西遺址發掘出42座春秋時期戎人墓葬。這是繼去年河南洛陽徐陽墓地發現備受關注的陸渾戎王族大墓後,中原地區再次發現戎人墓地。 (圖...
03-25
-
清代小學老師的日常:家有半斗糧 不當孩子王?
《三字經》裏有兩句耳熟能詳的話:“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意思非常明白,生了孩子不送去學習,那是當爹的不對;教育不嚴格,孩子不成器,則要怪當老師的偷懶。把老師跟老爹相提並論,真是給足了老師面子。 但清代老...
03-24
-
“女子無才便是德”?其實古代有女性成“一代名師”
現代社會提倡男女平等,女教師早已成為各類學校的生力軍。就連師範學校在讀的學生,也是女性多於男性。但在中國古代,有女教師嗎? 封建時代男尊女卑,“女子無才便是德”,女性本就難以得到受教育的機會,讓她們去教書育人就更不...
03-24
-
山西首次發布北白鵝墓地青銅器全銘文
中新社3月23日電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23日首次發布山西垣曲北白鵝墓地出土青銅器上的全銘文,共199個字。 2020年4月起,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等文物機構對垣曲北白鵝墓地進行搶救性發掘,共發掘清理西周至春秋之際大中型墓...
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