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黨主席朱立倫近日拋出“520”後發動罷免台灣當局領導人賴清德,引起島內外關注。
為何是5月20日後才罷免?因台灣選罷法規定,就職未滿一年者,不得罷免。一年“保護期”將至,估計大家也看清楚台上這位做得怎樣了。
根據台灣的罷免門檻,罷免當局領導人,需要立法機構1/4席立委提出,2/3席同意。
如今113個立委席次,執政的民進黨有51席,國民黨與民眾黨合作下也才60席,另有2席無黨籍。罷免案需2/3立委同意,也就是至少76位立委同意。換言之,除了藍白立委全數同意之外,還要至少2名無黨籍立委,以及14名民進黨立委都投下同意票,罷免案才可能成立。
不過,在此之前台灣還有一場大罷免未翻牌。2025年以來,藍綠各有雙位數的立委被提出罷免案,目前已經進入第二階段的連署。如果第二階段連署通過,則會進入投票程序,屆時也不知道藍綠席位會有何變化。
說回賴清德的罷免,若立法機構能通過提案,就進入投票階段了。投票人數也設置了門檻,要超過選舉人總數一半;以2024年大選約1954萬選舉人計算,需約977萬人投票。
投票人中,同意罷免票需超過有效票的過半數,也就是超過975萬的半數,約489萬。投票結果若滿足上述條件,賴清德即被罷免。而賴清德2024年大選的得票數為558萬。
翻看過去,陳水扁和馬英九時代,在野黨明知不可為也都曾提議過。陳水扁任內被罷免過4次皆未成案。
罷免技術難度這麼高,為何在野的國民黨還是要宣戰呢?
首先是賴清德上台以來,頑固堅持“台獨”分裂立場,一方面處心積慮謀“獨”挑釁、升高兩岸對立,對美國貼靠獻媚、賣台輸誠,另一方面變本加厲在島內製造“綠色恐怖”、打壓政治異己、大搞司法迫害、加劇社會撕裂,已經激起台灣各界強烈不滿。
其次,藍白合作近日又有了一點效應,罷免也有一定的民意基礎。《美麗島電子報》最新民調顯示,賴清德就任不到一年,執政滿意度已經出現死亡交叉。
賴清德3月的滿意度55.6%,是就職以來的新高,不滿意度則為40.6%,4月滿意度僅剩47.1%,是去年5月就職之初的次低;不滿意度為47.3%,是就職以來的新高。
台灣民意基金會發佈的最新民意調查結果顯示,賴清德聲望跌至就任以來次低。台灣民意基金會董事長游盈隆表示,造成賴清德聲望顯著下跌的主要因素有兩個,一個是大罷免的後座力,另一個是美國總統特朗普關稅震撼,賴清德的權威正罕見地遭遇社會空前不滿與挑戰。
回看2006年的“紅衫軍倒扁”運動,雖然并未能成功罷免,但全台開花、後續有效應。2008年1月12日立委選舉及2008年3月22日大選中,民進黨大敗,政黨再度輪替。
逢甲大學EMBA兼任教授袁鶴齡在接受媒體訪問時分析,策略來說,發動罷賴確實有助於延續426“戰獨裁”集會的氣勢,只是在操作上需要細膩,不能淪為口號,尤其從罷免門檻來看,當前運作并不可行,或許可設定為終極目標,藉此促非綠選民出面反制大罷免,甚至投票罷免綠委,以增進罷賴的可能性。
或許,倒賴只是一個開始,是台灣民意希望結束“綠色恐怖”的開始。民眾對民進黨的不滿一直都在,但能否引起一定的效應,還看在野的智慧和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