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简体

頭條

港澳

大灣區

台灣

內地

國際

財經

視頻

圖集

電訊

評論

通說

政府發佈

社團

藝苑

旅遊

美食

【來論】楊莉珊:未來主人翁?香港青年需要“四大助力”

2025-05-08 14:31 | 稿件來源:香港新聞網

剛剛過去的五四青年節,高度顯示出香港特區以及國家對青年的高度重視。地區有一系列的青年活動,也有青年團體繼續舉辦升旗儀式,甚至國家主席習近平也在《求是》雜誌發表文章談及青年,呼籲當代青年要在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中挺身而出,主動擔當。筆者近年專注服務青年群體,十分認同香港青年也應該在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中有所貢獻,展現港青的獨特力量,但香港社會如何協助青年發揮更大力量,有“四大助力”值得細細思考。

香港中通社圖片

自從接觸青年工作後,筆者出席過多次五四紀念活動,也常常自問為何要將五月四日訂為中國的青年節?1919年5月4日那場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不僅激發中華青年思考國家未來,更彰顯出青年力量在民族復興的進程中有關鍵且莊嚴的地位。百年過去,我們仍在用那一場運動來肯定青年的力量,那是因為我們回望歷史的動機,是為了更有力走向未來,我們要肯定青年的價值,也要提醒社會與國家重新認識青年在社會發展中的戰略意義。

但現實的問題是,青年在營營役役的日常生活中,又該如何將自己轉化成為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主要力量?筆者以為今天的社會有責任協助青年人逐步建立認知、面對承擔、積蓄信心、創造機會,青年得到這“四大助力”,才可以真正將青春轉化為力量,推動國家的發展與進步。

建立認知對香港青年尤為重要,因為歷史教育與國民教育的不完善,加上當代青年成長於資訊爆炸的數碼時代,社交媒體的算法構建出青年的“信息繭房”,讓青年對國家的認知嚴重缺乏,甚至存在偏見。由此港青沒有辦法建立自己與國家的聯繫,更遑論將自己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中,因此亟需加強完善國民教育,讓港青與國家建立情感默契,對國家發展有客觀認知。

對時局有認知,更需要對發展有擔當。習主席在《求是》雜誌中談到青年時,特別強調青年在諸如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品質發展、打贏脫貧攻堅戰、抗擊疫情等一些關鍵社會難關面前,年輕一代都憑著勇氣和擔當,成為推動大局進步的主要力量之一。回看香港,抗擊黑暴與撲滅疫情,同樣有青年人的努力奉獻。筆者認為在基礎教育中應進一步強化青年對國家以及對香港的歸屬與擔當?誠如習主席文章中所言:“種樹看樹根,育人看三觀”,只要青年樹立對社會的有擔當的決心,才能立得正、行得穩,健康成長。

最近幾年,我積極推動基層青年透過優質師友網絡(QMN)的“Grows Together職場有你”項目積極與內地同儕交流,也同時累積未來職場的經驗,因為我們相信,真正可以改變青年未來的,就是讓他們有信心、有機會。透過項目與孩子們互動,這些孩子的渴望眼神中讓我知道,並非每個青年人都在同一個起跑線,但每個年輕人都獨具專長,都對未來有渴望,對未知有好奇,能否有所發揮,是否有信心走出第一步,至關重要。

過往我們曾經去過北京、重慶、遼寧等,不少同學第一次走訪這些地方,透過這些機會,讓同學們盡可能接觸到他們心目中的理想工作。但出身基層的青年,相當部分缺乏自信,明明英語能力不俗卻不敢開口,因為沒去外國生活經驗;明明心中有創意卻又不敢說出來,因為總擔心自己的見識有限。他們總不敢將未來選得太遠。香港女警官入選國家航天隊伍成為載荷專家(Payload Specialist),更將有機會親身進入太空,我們的師友將這個故事分享給同學,就是希望香港青年要有信心。

國家發展如日方中,可以提供的機會很多,甚至包括上太空,只要特區政府維持一個公平選拔的平台,就可以讓港青在國家發展藍圖中找到自己發揮的舞台。


(本文作者楊莉珊為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香港(地區)商會會長)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編輯:黎金良】

相關新聞

【來論】張宇人:開拓“軟餐” 窩心創新
05-09
【來論】屠海鳴:習主席訪俄發出維護國際公平正義的時
05-09
【來論】石宏:政府“地震”頻發 跟特朗普個人特點關
05-08
【來論】屠海鳴:李家超再訪中東 攜內企“同頻共振”
05-08
首頁
訪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