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通社5月9日電(香港中通社記者 徐嘉儀)“動盪國際局勢下,香港如何彰顯影響力?重點是新思維、新模式。”
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網站圖片
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9日舉辦“發揮香港優勢 深化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逾200名政商學界人士探討香港在全球貿易風險下的新戰略。
美國關稅戰成為熱議話題,香港行政會議召集人葉劉淑儀致辭談到香港與美國的交往工作,她強調民間來往的重要性,指現在雖有貿易戰,但中美科學交往仍然進行,例如有美國科學家從中國借到了珍貴的月壤,這些與政治無關。
“無論兩個國家有何衝突,民間交往是重要紐帶。”她認為,要持續透過民間往來消除誤解,在政治化環境下促進非政治化的討論。
香港英國商會主席Jeremy Sheldon則在討論環節表示,近日與四五家私人財富管理公司交談發現,他們都在尋找機會,相信資本是客觀的,會流向任何能找到回報的地方。香港不僅是與內地有緊密聯繫的城市,更是與亞洲其他地區都有聯繫的“超級城市”,這是歐洲企業想探索的更大市場。
“全球南方”崛起,香港近年積極開拓新興市場,一些內地企業也期待透過香港“走出去”。廠商會副會長駱百強說,過往出海主要是減低成本,現在有幾個趨勢:一是貿易問題,需要“中國+N”策略;二,以前出去的都是大企業,現在中小企也可以拼船出海,進駐國家的工業園;三,走出去的不只是生產線,還有研發、高端專業服務等。
他說,據統計,七成企業是想到當地銷售產品,而不僅僅是生產。這就是香港的機遇,因為香港有一切在當地發展所需的資源,例如資訊。
但香港大學經管學院副院長鄧希煒認為,香港對世界的了解仍然不足。
他分享帶領內地企業到海外考察,發現很多地方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發達,例如在沙特晚上找不到餐廳,去印尼發現交通與十年前無異,仍然很擠塞,穆斯林每天要做五次禮拜等等。香港要和新興市場做生意,就要在許多細節上有所調整、適應,例如酒店要有祈禱室,令他們感覺文化受到尊重。
廠商會會長盧金榮致辭指,香港的國際化需要以新思維應對挑戰,以新作為開創未來,廠商會建議從人才流、資金流、物流、商流、資訊流著手,打造高端供應鏈管理中心,實現功能升級,成為“中國的香港,世界的香港”。
鄧希煒說,香港港口現在有很多競爭對手,單憑搶貨櫃很難贏,未來專注貿易服務和管理可以做得更好,將負責融資、貿易的持份者拉在一起,包括銀行、保險、進出口等,一起推動發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