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通社5月9日電 題:科技入膳 港式“軟餐”解决長者吞嚥難題
香港中通社記者 黃璇
香港人口老化加劇,吞嚥困難成為許多長者的日常挑戰。最新數據顯示,香港約6成安老院舍長者、4成日間護理服務使用者正面臨不同程度的吞嚥障礙。傳統解決方案“糊餐”雖確保安全,但賣相欠佳、口感單一,影響長者食慾。為此,香港近年積極發展“軟餐”(照護食)技術,融合創新科技與烹飪工藝,在嚴格遵循國際吞嚥障礙飲食標準(IDDSI)的同時,還原食物的色、香、味及外觀,為吞嚥困難人士開創飲食新可能。
香港科技大學初創企業Elevatefoods便是代表。他們研發的智能3D食物打印機,結合AI(人工智能)與石墨烯加熱技術,能在3分鐘內製作外形逼真的軟餐,如雞腿或西蘭花,效率是傳統方法3倍。這項技術靈感來自營運總監陳爾謙的親身經歷——他的祖父因吞嚥困難而厭食,促使他投入研究,希望讓更多長者享用美味且營養均衡的餐點。
除了科技突破,香港餐飲業界也積極推動軟餐普及。稻香集團旗下鍾菜館與社企合作,於今年母親節(5月11日)起推出全港首創的高端中式軟餐,包括“八頭南非鮑魚”和“西澳龍蝦軟餐”,讓長者能與家人共享宴席滋味。這些菜式不僅符合IDDSI標準,更堅持當日新鮮烹調,確保口感與風味。去年10月,大快活等連鎖快餐品牌亦已推出港式風味軟餐,讓吞嚥困難人士以親民價格重溫經典快餐滋味。
軟餐的意義遠超飲食本身。香港科技大學校長葉玉如指出,一份精心製作的軟餐點心,既能喚起長者的味覺記憶,也承載社會對銀髮族的關懷。這種理念在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發起的“照護食·區區有啖好食2025”活動中進一步體現。該計劃透過社區教育與展覽,推廣吞嚥友善飲食,甚至針對端午節等傳統節日推出軟餐粽,讓長者不再錯過節慶美食。
為裨益更多受眾,軟餐發展趨向多元與個性化。Elevatefoods正與科大初創PanopticAI合作,利用AI面部掃描技術,僅需30秒便能分析健康數據,設計專屬營養餐單。香港市場上也出現能自製軟餐的多功能料理機,讓家庭照顧者輕鬆將家常菜轉化為適合長者的質地。這些創新不僅解決實際照護需求,更象徵社會以科技、商業與社福力量回應高齡化挑戰,讓長者能在安全前提下,繼續享受飲食的樂趣與尊嚴。
從3D打印到粵菜軟餐,從節慶粽子到日常快餐,香港社會的“軟餐行動”正逐步改寫吞嚥困難長者的生活品質。這不僅是食物形態的轉變,更是社會共融的體現,證明即使面對健康限制,長者依然值得擁有豐富多彩的飲食體驗。隨著更多企業與機構投入,軟餐將持續進化,成為高齡社會中不可或缺的“溫暖解方”。(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