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聞網5月9日電 歷經一個月的中美新一輪貿易戰迎來“破冰”轉機,應瑞士政府邀請,何立峰作為中美經貿中方牽頭人將於5月9日至12日訪問瑞士並與美方牽頭人、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會談。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兼職教授劉雲華在接受香港中通社、香港新聞網採訪時,對本次會談及相關貿易問題發表了獨到見解。
劉雲華教授指出,美國貿易戰力度過大導致中美雙方貿易停頓,會談勢在必行。他剖析了美國發動貿易戰背後的製造業回流意圖,並圍繞中國底線、美國談判戰略、中西方思維差異、中美會談意義及中國產業轉型必要性等話題展開深入探討,為理解當下中美貿易局勢提供了多元視角。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兼職教授劉雲華。通視視頻截圖
以下是採訪實錄:
記者:您覺得中國的底線在哪裡?
劉雲華:中國作為賣方,原本希望美國大量購買自己的商品,但如今情況已變。美國調整了策略,在貿易主要部分要與中國所謂“脫鈎”。中國要爭取最大量出口,且要基於雙方善意協商,即出口到美國的東西不會影響其國家安全和經濟安全,這是我們的底線。若美國接受這一觀點,具體出口量則需雙方最後商定。當前中美處於博弈狀態,但雙方理念必須達成共識,即雙方是合作夥伴,貿易有問題需協商出合理解決點。
記者:會不會讓人感覺好像中國被“拿捏”了?因為美國似乎想談中國就得談,想買多少中國就得讓步。
劉雲華:這種“拿捏”是必然的。美國作為買方,在貿易中有選擇買或不買的權利,賣方只能接受。美國進行大型經濟戰略調整,對中國衝擊很大,中國需看清其戰略變化並調整自身策略。我們的底線是以對方購買量為基礎,不能強迫對方購買。這不是有沒有“被拿捏”的問題,而是基於市場規則的應對。
記者:我們看到特朗普推行“對等關稅”,90天協商期已過1/3,但與各國談判效果不佳,與日本談判陷入僵局,與歐盟談判處於初步階段,您覺得現在美國是一個什麼樣的狀態?
劉雲華:特朗普團隊及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團隊的戰略是要減少三十幾萬億美元國債。為實現這一目標,需將貿易回歸到可接受程度,減少美元外流購買別國商品,推動製造業回流美國。因此,美國對歐洲、日本等任何國家在貿易策略上都沒有商量餘地。美國認為歐盟、中國等國家對其關稅過高,所以推行“對等關稅”,希望實現貿易平衡,但美國作為大國,真正實現貿易平衡很難,不過其戰略不會改變。
記者:您覺得美國跟其他國家談判的困難點,或者說這個僵局到底體現在什麼地方?美國怎樣才能突破這個僵局?
劉雲華:美國所需的基本消費品原來主要來自中國,近幾年貿易戰後,雖然對100多個國家加關稅,但實際主要進口渠道仍是經過墨西哥、越南、加拿大等路線。美國談判的僵局在於,它不希望中國產品通過其他渠道進入美國,影響其計劃。所以美國只要與墨西哥、加拿大、越南等主要進口來源地談妥,就能在一定程度上達成目標。
記者:您覺得特朗普是用脅迫方式逼迫全球跟著他的步伐走嗎?未來他會改變方式,比如用更加溫和的方式嗎?
劉雲華:從邏輯上講,不存在脅迫性問題。任何一個國家在任何時間都可以決定自己是否購買別國產品,這是自身決定。但從現實看,美國自己能堅持多久才是問題。美國不購買其他國家的生活必需品,自身能維持多久是關鍵。
記者:特朗普前段時間那麼急著跟中國談,不停說已跟中國在談,儘管中國一再否定,他還是放出風聲,您覺得美國跟中國談判訊息為什麼那麼重要?
劉雲華:這體現了中西方思維模式的差異。西方人認為,原本貿易關係良好,突然做出對雙方不利的動作,需要看到效果。特朗普面臨4年任期和即將到來的中期選舉壓力,若共和黨在中期選舉中失去席位,對他不利,所以他希望在中期選舉前看到談判效果,這是來自選民的壓力。
記者:您覺得這一次中美願意進行會談,對緩解特朗普的壓力也好,或者是解決困局也好,它會有什麼重要的一個意義?
劉雲華:中美會談的重要意義在於兩國能認真坐下來商談問題。美國要明確自身策略、底線和不可改變的部分,中方要評估自身能做的程度,探討是否有談判空間,這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
記者:不管這一次會談結果怎麼樣,不管這一次美國讓步多少,其實中國都應該引起警惕了,對吧?
劉雲華:是的,中國必須做好心理準備,進行自身的產業和經濟轉型。美國市場給中國的空間,照目前趨勢可能要壓縮到50%,即便現在不壓縮,未來出口到美國的物品總量大概率會壓縮一半,這是幾乎確定的事情。(完)
(記者:陳爍 張琦 董鈺婕 編輯:胡雪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