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简体

頭條

港澳

大灣區

台灣

內地

國際

財經

視頻

圖集

電訊

評論

通說

政府發佈

社團

藝苑

旅遊

美食

台官員喊“萊豬”沒事 台媒:賴清德當年可不是這麼說的……

2025-05-09 17:41 | 稿件來源:香港新聞網

香港新聞網5月9日電(編輯 淩玉輝)近期,台灣地區在進口自澳洲的豬肉中接連檢測出萊克多巴胺成分,這無疑再次將食品安全問題置於民眾關注的焦點,引發了民眾對食品安全的深切擔憂。

台北一超市貨架上的豬肉。台灣“中央社”圖片

然而,面對這一食安危機,當局官員的表現卻令人咋舌。他們聲稱涉事豬肉的萊劑含量處於合理範圍,聲稱“吃了沒關係”,并且拒絕公佈這些豬肉的來源和流向。這種態度與做法,引發了輿論的廣泛質疑與批評。

有台媒敏銳地翻出了賴清德早年擔任台南市長時的反“萊豬”言論。當年,他站在正義的立場,極力反對“萊豬”“萊牛”,強烈呼籲台灣禁用瘦肉精(最常見的瘦肉精是萊克多巴胺),拒吃毒豬、牛。他義正詞嚴地指責前領導人馬英九,稱其為了當領導人,竟以犧牲人民的健康作為交換條件,并堅定地表態“犧牲人民健康的領導人不當也罷”。

當時,他對藍營的指責可謂“正義凜然”,儼然一副為民請命的姿態。然而,如今時過境遷,當“萊豬”問題再度出現,賴清德卻換了一副面孔。這種巨大的轉變,讓他當年的言論如同一把迴旋鏢,狠狠地打了自己的臉。

綜合台媒報道,此次從澳洲進口的豬肉中,有三批次被檢測出含有萊克多巴胺。其中,殘留劑量最高的批次中萊劑含量達到了國際安全標準的三分之一。當局以藥物殘留在所謂“合理範圍”內為由,對這些豬肉予以放行,并且之後也沒有公佈這些豬肉的具體流向。

對於“談萊色變”的台灣民眾來說,“萊豬”早已成為危險的代名詞。畢竟,最終吃到肚裡的是自己,民眾又怎會僅僅因為萊劑含量符合標準就放鬆警惕呢?在他們心中,再安全的“萊豬”都比不上不含萊劑的豬肉。而且,台灣進口豬肉實行的是抽檢制度,2023年以後的抽檢比例僅為2%到10%。好不容易抽驗到一批有萊劑的豬肉,官員還不想公佈,這難免讓民眾猜測背後恐怕還有不少“漏網之魚”。

或許是因為萊劑殘留量在安全標準之內,當局食安機構的官員顯得頗為“有恃無恐”,聲稱“吃了沒關係”“沒人因為吃到萊劑中毒”。然而,他們似乎忘記了民眾對食品安全的高度敏感。

與此同時,當局不公佈“萊豬”來源和流向的行為,進一步降低了民眾本就薄弱的信任。國民黨籍民代張嘉郡站出來發聲,要求當局一定要公開問題豬肉的流向,強調尤其不能讓其流入學校的營養午餐,以免影響下一代。為了降低吃到“萊豬”的風險,不少民眾在社交媒體上也紛紛表示將減少豬肉的食用。

賴清德的“雙標”言論在島內引起了強烈反響,民眾紛紛在社交媒體上痛批他“鬼話連篇”。有網友諷刺道:“萊豬”恐怕只有民進黨的支持者“青鳥”才愛吃;更有犀利的網友指出:這次是不是又要民眾“吃苦當吃補”了?

台灣地區領導人賴清德。香港中通社資料圖

然而,民進黨當局在“萊豬”問題上的“雙標”并不止於此。據台灣《聯合報》報道,自美國等進口的豬肉皆可允許萊劑殘留,但台灣本土的生豬養殖戶卻被農業部門嚴令禁止使用萊劑。當局給出的理由是“要確保台灣豬肉競爭力”,但食安機構給“萊豬”的背書,正使進口豬與本土豬的“市場區隔”逐漸模糊,受壓迫的將是台灣的生豬養殖戶。這種內外有別的政策,無疑加劇了民眾對當局的不滿。

最終,在輿論的強大壓力下,“嘴硬”的台當局不得不鬆了口。台食機構表示會到澳洲查廠,并且即日起針對邊境澳豬,提升查驗比率至20%以上。立法機構8日也通過臨時提案,要求衛福部門全面落實進口豬肉管理,并要求各進口環節落實產地標示,對未依規標示者處以重罰。

對於此次“萊豬”輸台的原因,台灣禽肉營銷協會榮譽理事長李春來分析稱,以往業者從境外進口豬肉時,都會對廠家提出豬肉不含萊克多巴胺的要求,但這一次買到問題豬肉,他也不清楚究竟是澳洲的飼養、屠宰或者運輸包裝的哪個環節出了問題。

台媒“品觀點”在時評中一針見血地指出,對“萊豬”的態度從誓死反對到默默配合,民進黨正在上演“萊豬轉身術”。文章質問道:當年民進黨為了人民健康,誓死捍衛民眾權利,掣肘政府開放。如今,是人民健康不再重要?還是迎合美方保住民進黨的執政利益更重要?  (完)


【編輯:淩玉輝】

相關新聞

朱立倫:“還假於民”後將推動“還錢於民”
05-10
新台幣狂升後四連跌
05-09
報告雙城論壇籌備狀況 蔣萬安:愈難愈要交流
05-09
新黨將發起“挺陸配”大遊行
05-09
首頁
訪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