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大灣區
調查:大灣區活躍研究人才五年間增一倍分享到:
![]() ![]() ![]() ![]() ![]() ![]() 香港新聞網5月22日電 香港中文大學委託顧問公司分析粵港澳大灣區過去5年的研發概況,並於20日發表《香港中文大學在粵港澳大灣區的研究影響力和貢獻》報告,顯示過去5年大灣區研究產出的複合年均增長率為17.9%,文獻數及研究人員各自幾乎翻了一番,發展迅猛。香港在當中扮演重要角色,約28%的大灣區研究產出與香港院校有關,16%活躍於大灣區的研究人員與香港院校有關或有聯繫。 (香港中通社資料圖) 報告由科研信息分析公司Elsevier(愛思唯爾),基於其旗下Scopus文摘及引文數據庫的信息撰寫而成,分析大灣區研究影響力的主要趨勢,就引用次數、知識轉移潛力及研究合作等多項關鍵指標,檢視大灣區的研究影響力。 調查發現,大灣區作為推動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研究產出及活躍研究人員數目於2018至2022年間各自幾乎翻了一番。從5年間發表的論文來看,活躍研究人數超過42萬名,他們專注於多個對提升大灣區經濟競爭力至關重要的領域,包括工程、醫學、計算器科學、材料科學、生物化學、物理和化學等。 報告以“歸一化引文影響力”(Field Weighted Citation Impact, FWCI)作為關鍵指標,指出排名前10的大灣區高產出機構,有5家設於香港,當中4家更佔據前5名。香港中文大學副校長(研究)岑美霞表示,分析結果凸顯香港作為超級聯繫人的角色,港中大將繼續致力擔當連接內地與世界的橋樑角色。 此外,在國家5個戰略重點發展產業領域中,大灣區在生物醫學領域的研究產量最高,總產出量約為6.1萬份。其中在清潔能源領域的研究影響力最高,FWCI達2.04。 研究亦發現,最為積極參與產學研合作的大灣區企業為華為、騰訊和中國南方電網,每家企業均有超過3000份學企合作的出版物,佔其總研究產出的60%以上。(完) 【編輯:刘春】
|
視頻更 多
首張黑洞照片的背後 有一位從香港走出的天文學家
【通說環球】關稅戰打不下去了?美國急邀中國談判 雙方能否達成共識?
廉政公署展覽廳“科技感十足” 廉政專員:打造成香港獨特的文化景點
2025長洲飘色巡游看呆外國遊客!哪吒成最熱門角色
2025“包山王”“包山后”誕生!三度封后的“包山后”竟也會被對手“迷惑”險失誤?
享年107歲 台灣統派精神領袖許歷農離世
【通講壇】“胡連會”20年 兩岸還有和平的未來嗎?
來論更 多評論更 多
論壇更 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