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五學並舉”之校園武藝教材新書發佈香港新聞網5月8日電 5月8日,香港“五學並舉”之武藝校園計劃——校園武藝教材新書發佈會在饒宗頤文化館演藝廳舉行。為推廣中國武藝,弘揚四維八德,增強青年體質,涵養青年品德,推動國民教育,促進文化自信,馮燊均國學基金會特捐資八百萬元主辦“武藝校園計劃”。自2022年11月起招募香港本地60所中小學為先導學校,為期三年,免費為其安排中國武藝課程。計劃反響良好,至今總計已有二千多名教師接受武藝操培訓,約四萬名中小學生在校內集體練習。 香港“五學並舉”之校園武藝教材新書發佈 教材由中國武術國際學院院長、武藝校園計劃項目總監黃宇帆主編。 出席校園武藝教材新書發佈會的主禮嘉賓包括馮燊均國學基金會主席、香港教育大學榮譽院士鮑俊萍、香港立法會議員朱國強校長、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凌友詩、華南師範大學體育科學學院教授、香港中華國術總會主席馬廉禎等社會各界人士。 中國武術國際學院院長、武藝校園計劃項目總監黃宇帆介紹校園武藝教材 教材由中國武術國際學院院長、武藝校園計劃項目總監黃宇帆主編。旨在以武藝基礎教育為主,融合傳統武藝的禮節及文化教育,促進武藝和武德的傳承。這是一套易學易練、能啟蒙武藝並啟迪智慧的校園教材。此教材專為中國傳統武藝在校園推廣而編寫,適合用於小學、中學或大學的體育課及興趣班。當天,出席校園武藝教材新書發佈會的主禮嘉賓包括馮燊均國學基金會主席、香港教育大學榮譽院士鮑俊萍女士、香港立法會議員朱國強校長、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凌友詩博士、華南師範大學體育科學學院教授、香港中華國術總會主席馬廉禎教授等社會各界人士。 馮燊均國學基金會主席、香港教育大學榮譽院士鮑俊萍女士(左)、香港立法會議員(教育界) 朱國強議員出席“五學並舉”之武藝校園計劃——校園武藝教材新書發佈會 華南師範大學體育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香港中華國術總會主席 馬廉禎教授致辭表示:“ 武藝是中華民族的代表性傳統體育形式。它歷史悠久,形式多樣,是中華文化身體智慧的集中表現。它自古以來就有著很強的教育功能,它既是先秦時期六藝的構成部分,也是科舉制度的主要構成部分,甚至包括孔子在列舉自己最拿手的學問時,也以駕駛戰車與射箭作為代表來舉例。而明代的大儒王陽明,15 歲時,也曾獨往居庸關,與蒙古人一起摔跤射箭騎馬。”“ 今天得益於馮燊均國學基金會的鼎力支持,傳統武術可以在香港眾多的中小學落地得到推廣,而且還通過黃宇帆先生的努力,編訂付梓,集結成冊,可以說這是一件功德無量的事情。這與兩本教材中所宣導的『尊重、感恩、包容』的價值觀頗有古今和鳴,相得益彰的味道,所以,黃宇帆先生的努力和基金會的支持難能可貴。希望這一項目可以得到進一步的延續和拓展。”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國家教育部課程教材研究所顧問、香港教育統籌委員會委員淩友詩博士發表了熱情的演講,她指出:“本教材為中國傳統武藝便於在校園推廣而編寫,合小學、中學、大學的早操、課間操及適合於融入體育課的拳術、刀術、棍術、劍術。讀者對象是教育行政主管、教育研究專家、在學校教學的體育課老師和德育課老師,學生和家長也可依書自學。 為了讓中華民族下一代每個孩子都能接受武藝的熏陶,武藝教育必從學校武藝操開始,以便於讓學生人人參與武藝學習和鍛煉。簡易武藝操的編寫,希望藉由早會或體育課,進行全校性的動員,普及於校園,師生同習,其樂融融。”淩友詩博士說,“教材的編寫及『五學並舉』之武藝校園計劃 的推出,有三個重要的文化使命。一是要把武藝恢復到教育裹來,把武藝從作為表演和比賽的一個項目,改作為每一個人的人格養成所必需,讓它回歸到普及的教育裹來。二是要把武藝回歸到國學裹去,從當前視武藝為技法和技藝的理解中提升上去,把它放到國學、放到我們中國的整個文化體系來瞭解。三是要讓歷史上星光燦爛的民族英雄活起來,把中華民族的愛國傳統在一代代青少年中傳下去。” 黃宇帆師傅原籍廣東梅州興寧,出生於1980年,自小跟隨大哥黃宇勇、二哥黃宇明學習客家拳朱家教,隨後武緣不斷,得到多位師父傳經授藝,集多家武學於一身,並立誌發揚中華武術。黃師傅畢業於嘉應大學和廣州體育學院,中國武術碩士,香港黃宇帆國際武術文化中心創辦人。(完) 【編輯:洪少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