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舞麒麟南下紮根香港 非遺傳承正當時香港新聞網4月22日電 (記者譚暢 曹文毓)腳踏丁字步,手甩麒麟頭;偌大麒麟眼亮閃閃正忙碌,張嘴搖尾去“採青”好不熱鬧。斑斕色彩交相輝映,鑼鼓同鳴瑞氣迎。在香港西貢坑口,代代相傳的“舞麒麟”,在今日的香港再綻生機。早在2014年,香港西貢坑口客家舞麒麟便被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製作麒麟的紮作手藝亦被列入香港非遺清單。中通社記者近日實地探訪坑口下洋村,尋覓舞麒麟在香港的百年傳承。中華傳統文化中,麒麟是祥瑞之獸,人們通過舞麒麟,來寄託對國泰民安等美好生活的嚮往。舞麒麟分多派,包括客家麒麟、海陸豐麒麟等。而西貢坑口18個村落的客家麒麟文化,便隨著早年間客家人南下在香港紮根,一同“紮”了200多年。 麒麟紮作技藝第二代傳承人劉玉堂(右)及第三代傳承人劉震宇
麒麟協會主席劉錦棠 下洋村村長、西貢坑口區傳統客家麒麟協會主席劉錦棠不忍看到村中麒麟隊越來越少,便在2004年左右開始籌備、復興這項傳統,召集劉玉堂等舞麒麟好手,和村中兄弟們一同辦起了教授舞麒麟,及相關配樂的課程,逢周日下午免費授課。為促進舞麒麟的傳承與發揚,劉震宇等新一輩傳承者們也變換了方式。例如,過去唯有基本功紮實的人才能摸到麒麟頭來訓練,但現時為吸引小朋友的興趣,劉震宇會讓他們先接觸色彩斑斕的“兒童版”麒麟頭,從舞麒麟中獲得樂趣。越來越多的小朋友被吸引而來,漸漸地,各友好村落的麒麟師傅也相互開展交流,更有大學學者進行研究、出版書籍。劉錦棠笑指,甚至曾有海外友人在瞭解後,想買個“麒麟頭”帶回國作紀念。2013年,坑口各有興趣保育舞麒麟的村落攜手組成了“西貢坑口區傳統客家麒麟協會”;2015年,香港特區政府成立非遺辦事處,客家舞麒麟亦在2018年左右收獲了政府投入的資源。時光如梭,如今已是2025年。這些傳承了客家舞麒麟文化的好手們,小半輩子均投身於此,如今仍初心不改:想讓客家舞麒麟登上更大的舞臺,讓更多人瞭解、傳承這項中華傳統文化。 麒麟紮作的第三代傳承人劉震宇 麒麟紮作傳承人劉玉堂(左)劉國林 劉震宇介紹,香港坑口村客家舞麒麟的文化,是由自己的祖先開始,客家的族群由北方開始向南方遷徙,最後來到廣東入粵,便流傳到香港。紮作麒麟,通常會先紮底圈,再紮主幹部分,接著將每一層橫向的圈紮出來,然後從後面開始,先紮橫向,再向前、豎直的方向來紮。一般客家麒麟額頭會飽滿一些,和獅子的頭不太一樣,麒麟的頭會比較向前凸出一些。麒麟開光通常在晚上,開光之前,會有煮客家菜或盤菜的活動,請親朋好友聚在一起,延續客家人的習俗,家人團聚。麒麟開光過程唸讀:“先點千裡眼放光明,順風耳耳聽八方,點鼻辨妖邪,點脷吐千孫,額上發紅光,點背鑼鼓震天庭,點腳踏四方,點身由頭好到尾,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大吉大利,百無禁忌,響梆!” 麒麟開光通常在晚上,開光之前,會有煮客家菜或盤菜的活動,請親朋好友聚在一起,延續客家人的習俗,家人團聚 麒麟開光過程唸讀:“先點千裡眼放光明,順風耳耳聽八方,點鼻辨妖邪,點脷吐千孫,額上發紅光,點背鑼鼓震天庭,點腳踏四方,點身由頭好到尾,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大吉大利,百無禁忌,響梆!”
【編輯:洪少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