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自研機器人將伴嫦娥八號奔月 獨家專訪項目負責人談設計細節 【解說】嫦娥奔月本為中國民間的古老傳說,近年卻成為中國航天人的共同事業,並有望在2030年前實現載人登月。作為探月工程第四期任務,嫦娥八號探測器計劃於2029年前後發射,助力國家將來在月面上建設國際月球科研站。
4月24日,在上海舉辦的第十個國家航天日開幕式中,國家航天局發佈了嫦娥八號任務合作項目遴選結果。由香港科技大學牽頭聯合香港理工大學、香港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共同參與的“香港操作機器人”項目位列其中。作為嫦娥八號國際合作項目的主導機構之一,香港科技大學將與合作夥伴研發一款多功能月面作業機械人暨可移動充電站,隨嫦娥八號探測器登上月球進行科學探測,同時香港政府為此項目專門在innohk下成立太空機械人與能源中心負責該任務的研發與相關科技成果轉化。 【同期】香港科技大學太空科學與技術研究院院長 于宏宇 嫦娥八號是中國探月四期的一個項目,它會和嫦娥七號一起為未來的中國國際月球科研站做先導,可以建立月球科研站的基本性。既然是科研站,那麽它將來的操作形式,目前的計劃是短期有人入手,長期無人智能操作,無人智能操作肯定就是要有機器人了。所以我們這個項目要做一個機器人,就是為了將來科研站的一個驗證,同時機器人在運動過程中,它可能需要有充電站給它充電,那麽我們這個項目也包括無線充電功能,所以這種情況就是我們在嫦娥八號任務中算是一個比較主要的載荷,為未來科研在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 【解說】據悉,探月工程嫦娥八號任務將着陸在月球南極附近的萊布尼茨-貝塔高原,聯合嫦娥七號任務開展科學探測和資源開發利用驗証實驗。2023年10月,中國國家航天局發佈嫦娥八號開放合作機遇公告,開放200千克載荷資源用於國際合作,共收到41份合作意向,按科學目標豐富度、工程創新度及合作多元度幾個維度原則遴選,有11個國家地區和1個國際組織的10個項目入選。香港操作機器人項目負責人香港科技大學太空科學與技術研究院院長于宏宇教授向香港中通社記者透露,今次項目除了香港五所高校(參與),還聯合(了)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及深圳大學、大理理工大學等高校以及南非航天局項目預計於今年後半年開始進行初樣測試。 【同期】香港科技大學太空科學與技術研究院院長 于宏宇 我們目前在進行詳細的設計,包括機器人,包括充電站,包括機械結構控製軟件都在進行設計。把基本結構做出來之後,都給它測試出來,然後一年半左右的時間把所有實驗做完,我們心裡就有底了,再進入我們叫“正樣階段”,就是根據我們初樣(测试)得到的數據,有一個完整的設計,就可以把可以上天的機器人給做出來。 【解說】于宏宇教授稱,研發機器在月球表面進行作業,有三大難點。不過中國的探月工程於2004年正式立項,至今已有20年時間,積累了寶貴的知識和經驗,他形容今次的任務是“在國家探月任務的肩膀上往前走”,因此沒有遇到不可逾越的障礙。 【同期】香港科技大學太空科學與技術研究院院長 于宏宇 因為我們的機器人包括無線充電站加一起是100公斤,放到地球上感覺其實不是很大,但是這100公斤放到月球上就是一個很大的載荷。現在最大的一個難點,月球本身它的溫度差就很大,月球的一天相當於地球的28天,然後它又沒有大氣,所以在月夜的時候它的熱量馬上就發散掉。所以月夜月表面的溫度能夠到零下230度,尤其我們放在南極,在溫度上在地面上做實驗都是一個很難的問題。 所以這種情況下就意味著所有的元器件並不是我們市場上或者工業界用的,都是航天級的,而且專門設計的。第二點就是他得成功,因為如果我們在地面做一個東西,走走如果有問題了,我們可以去修對吧?他說月球離我們那麽遠,沒有人會給沒法修,他自己也會有一定的想法,我們會有內部的檢測能力,但是真正的修是不可能的。所以成功率我們希望達到百分之百的成功率。當然在月面還有輻射,還有真空的環境都是地面上沒有的,而且還有月塵。塵的顆粒和我們月地面上的土地的塵土的顆粒是完全不一樣,它是非常尖銳的,而且帶電荷,如果附著在機器人上或者太陽能板上都是有損害的。 國家的嫦娥任務已經20年了,所以積累了很多經驗,所以實際上我們香港團隊領牽頭這個任務是在咱們國家探月任務的肩膀上往前走,目前為止這些因為這麽多年的積累,咱們國家很多方面都有一些成果,基本上我們沒有看到不可逾越的障礙。 記者 陳爍 朱樂怡 香港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