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魯寧:中美日內瓦談判,談得怎麼樣?香港新聞網5月12日電 (記者 王少喆)11日晚間,中美在日內瓦舉行的經貿高層會議後,雙方各自舉行了記者會,對會談進行了介紹。中美都表示會談取得了實質性進展,但美方的表述明顯更為“積極”。如何看待雙方表述上的這一差異?中美談判的前景如何?香港中通社、香港新聞網就此書面採訪了資深財經、國際問題評論員魯寧。採訪全文如下: 1、談判後雙方各自發了聲明,雖都表示積極,但美方的表述似乎更加急切,是否需要對國內有所交代? 魯寧:一覺醒來傳來好消息,當地時間10日至11日在瑞士日內瓦舉行的中美經貿高層會談,似乎談得不錯。由中美雙方各自發佈的新聞通稿就都印證了總計長達16小時的會談,為破解中美經貿僵局談出了一個良好開局。 中方通稿圍繞五個關鍵詞展開:坦誠、深入、建設性、實質性、重要共識,一個詞比一個詞重要。其中,“深入”一詞在通稿中使用了兩次。 “我們在非常重要的中美貿易談判中取得了實質性進展,會談富有成效“----美方發佈的新聞以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所說作為主基調。以美國貿易代表格里爾對美媒強調“重要的是我們能够如此迅速地達成共識,反映出雙方分歧可能沒有想象中那麼大“作為主要補充。 中美商定,當地時間12日,雙方將發表聯合聲明,以公佈本次會談的更多具體內容和會談細節。這似乎已前提向外界交底,本次會談的確有若干成果能拿得出手,同時也意味著聯合聲明的部分內容和措詞,仍需要雙方技術團隊作討價還價式的打磨。 有兩個細節值得把玩:中方新聞發佈由中方牽頭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副總理何立峰親自出場。美方新聞發佈由美方牽頭人、財長貝森特、貿易代表格里爾共同唱主角。這又從另一個側面印證出本次中美會談不但氣氛不錯,而且的確談出了一些具體進展。 這一次,中美圍繞會談發佈的新聞,總的基調都是“唱多”而非“唱衰”。具體而言,中美雙方卻又存有“溫差”:中方的新聞措詞相對平實,這既是基於以往與特朗普及特朗普團隊反復交手的經驗積累而留有餘地,又與中國人說話做事相對內斂的秉性有關。美方的新聞把話說得過滿,一方面,美對華髮動的關稅戰已打成“損中八百而損美一千”,無法向美國國內輿論交代,盡快與中國達成妥協,幾乎已成美國民間和市場的普遍性期待,特朗普及特朗普團隊必須要對美國民意有所回應。另一方面,喜歡甚至故意把話兒說滿,乃盎撒人自大傲慢的性格所致。 2、是否像美國財長說的,雙方分歧沒有想象中大?像特朗普說的,取得巨大進展? 魯寧:前文所及,在談判前以及在談判成果發佈時把話說滿,抑或故意散佈和放大有利於己方的不實消息,甚至直接無中生有,亦是盎撒人的慣用手法,特朗普及特朗普團隊尤其如此。此等伎倆偶爾使上一回,可以在輿論面前把談判失利或處於被動的責任甩給談判對手,讓對手方替己方背上缺乏誠意的“黑鍋”,可此類招術若使用多了,就成了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根據上月下旬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精神,中方把中美雙方圍繞關稅戰及整個經貿戰的性質定義為“國際經貿鬥爭”的組成部分,這說明,中美關稅衝突是美方強加的結構性衝突,要想破解此“結構”,其最核心的一條是,美方率先取消特朗普“2.0版關稅戰”強加於中方的145%的單邊關稅。迄今為止,美方對中方的這一核心訴求視而不聞,改由特朗普本人出面施放誘餌,說什麼“對中方降低一半關稅是有可能的”云云。如此這般,“雙方分歧沒有想象中大”、“取得巨大進展”等美方慣用話術, 哪還有半點正面引導意味可言? 中通社圖片 3、中美談判當前的各自國內背景如何?國際背景怎樣? 魯寧:先分析國際背景:特朗普對除中國除外其餘國家暫緩實施“對等關稅”90天,原本以為可將中國“孤立”起來,實際效果卻適得其反。若把中國視為反對關稅戰的一根旗杆,那麼,這一個月間,這根旗杆越舉越高、越舉越挺。中國旗杆不但撐住了,而且成為一根全球共同對付特朗普關稅戰的一根標桿。 在此拿日本與英國剖析之:日本是第一個與美國商討妥協的國家,特朗普也對率先拿下日本信心滿滿。結果,受益於塌下來的天由中國硬頂著,石破茂與特朗普交手三次,態度一次比一次強硬,迄今無法降服日本。降服日本受挫後,美國改攻英國。英國在上周被美國攻破,但美國收複的幾乎是座“空城”。英美年貿易額大抵在1000億英鎊,英美關稅協定的主要成果是,以英國降低農產品進口標準換取美國降低對英汽車關稅,聽上去倒也說得過去,但所涉年貿易總額不到40億英鎊,不到英美年貿易總額的1/25,若要說美國占到了巨大便宜?實在太牽強附會。這兩個例子,對準備與美方談判,目前處於觀望狀態的70餘國,會起到怎樣的隱喻和啟發,難道還有必要直接挑明麼? 所以,對特朗普及特朗普團隊而言,與中方會談亦是一把雙刃劍。談成了,美中雙方固然雙喜,但也無形中激勵更多國家做足與美國軟磨硬泡的心理準備及鬥爭策略。談不成,則因為有中方在前面“擋道”,美國與其它國家的同類談判更加無從談起,就是想談,由於主要矛盾未能化解所產生的“惡劣影響”和“連鎖反應”,美方也必然心緒不寧、四處遭遇“軟釘子”阻擊……、 再分析中美各自國內背景:背景太宏闊,只取中國的一個“面”----一般認為,關稅戰4個月打下來,剔除正常滯後因素後,4月份中國的外貿數據就會十分難堪了 。實際情形是,當月中國出口同比增幅比世界主要經濟預測機構普遍預估高出約6個百分點----4月,中國出口國際普遍預測值最多增長2%,實際增幅高達8.1%。再剖析“面”上的一“點”----4月對美出口直降19.1%,對東盟出口卻大增21.7%,由於中國對東盟出口的盤子比中國對美出口的盤子整整大了一倍,不但對美出口損失全部得到對東盟出口之對衝,而且還賺到了“另類貿易順差”約70億美元。回頭剖析美國的一個“點”----只舉例長灘港和洛杉磯港,乃中國輸美產品的前兩大接收港,4月份最後一周,有美媒派人蹲守了7天,居然沒有一艘中國貨輪進港裝卸,而兩大港務當局則披露,4月份中國產品卸貨量分別直降30%和40%…… 4、據稱分析師普遍對中美短期達成協議不樂觀,談判預期走向如何? 魯寧:不光是分析師們不樂觀,我也對此不樂觀,全球主流輿論亦普遍樂觀不起來。打奉陪到底、談大門敞開----基於中方自關稅戰以來一以貫之的嚴正立場,即便特朗普單方面將現有145%的關稅降低一半,也成不了中方的“開胃菜”。中方的“開胃菜”是首先廢除強加於中方的一切單邊關稅,這是中國商務部的官方態度,包括本次日內瓦會談,始終未作改變。但至少在當下,美方會視中方的“先取消一切單邊關稅”為“強美所難”。 現狀和預期都是“美變我亦變”,簡單講,美方若取消強加於中方的一切單邊關稅,中方立馬會恢復對美農產品和油氣能源的大額進口,雖說對美貿易并非中方的生活而只是生意,但特別善解人意之中方,定會充分照顧美方的訴求尤其是感受。 強者對決,能量或此消彼長或此長彼消。一季度,中國增長5.6%,美國負增長0.3%。二季度,中美目前都還不好說,但大趨勢定不會改變。經濟之外,政治、外交、軍事、人文、社會,中方在全面發力。美方則苦於力量不濟加精力不够,顧了東西則難顧南北,到6月底,若中美關稅戰仍處於膠著狀態,美方的日子相對於中方,會比眼下更難。(完) 【編輯:王少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