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何志平:中國保持定力擺脫美國關稅牽絆中美經貿高層在日內瓦會談後發表聯合聲明,雙方下調關稅,並建立機制繼續協商經貿議題。中國反制美國關稅霸凌,贏得漂亮,美國的虛張聲勢暴露無遺,鼓舞其他國家以中國為榜樣,切實維護自身權益。 平等協商妥善解決分歧 中美經貿高層會談取得實質性進展,符合兩國利益和世界共同利益。全球主要股市近日紛紛上漲,全球產業鏈、資本市場投資人、各國進出口商、企業及美國消費者都暫時鬆一口氣。《紐約時報》援引一智庫專家的話指,美中關稅休戰,再次彰顯“特朗普咄咄逼人策略的局限性”“日內瓦協議代表着美國幾乎徹底的撤退,證明了中國採取強力反制的決定是正確的”。 香港中通社圖片 中美作為全球最大的兩個經濟體,供應鏈、產業鏈、價值鏈早已相互交融、深度互嵌。中美經貿關係本質是互利共贏,雖然由於各自發展模式、意識形態、經濟結構、制度差異等原因,在經貿合作中出現摩擦,這很正常。以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的原則,通過平等對話協商,這才是妥善解決分歧的正道。 雖然中美經貿高層會談達成階段性共識,取得實質性進展,兩國經貿的緊張關係暫時緩和,但這絕不意味着中美經貿的結構性矛盾徹底消解,更不意味着中美未來不會出現新的經貿摩擦。 當前雙方一致同意建立經貿磋商機制,為後續談判奠定了基礎、明確了前提、設定了條件,切合中美繼續探尋兩個大國正確相處之道的需要,折射出美國應對通脹高企、債務攀升、供應鏈紊亂等經濟困局的現實需求,凸顯中國在保持戰略定力、維護產業鏈安全的底線思維。 有專家分析,中美公布聯合聲明後,兩國才算真正開始關稅戰和貿易戰。大幅降稅,中國對美出口平均稅率估算下來應在30%,大多日用商品貿易又可進行,但一些重要貿易無法回到過去,雙方將在持續的談判中展開新的博弈。 5月12日,美財長貝森特接受媒體採訪時強調,“我們並不希望與中國進行全面脫鈎,但確實希望在戰略必需品方面實現脫鈎”,美國將自行生產鋼鐵,以保護鋼鐵產業,在關鍵藥品和半導體方面也如此,互惠關稅與針對特定行業的關稅無關。 美國總統特朗普為避免關稅戰引發本國經濟“崩盤”和政治危機,短期內不得不以降低關稅,與中國達成階段性經貿協議,與中國暫時保持經貿動態平衡,避免全面對抗,但兩國的核心矛盾仍懸而未決。例如,美國政府計劃徹底廢除拜登時期頒布的人工智能(AI)芯片出口法規,但同時宣布採取更多措施以加強對全球半導體的出口管制,特別是阻止中國通過第三國獲得AI芯片;美商務部更聲稱,在全球任何地方使用華為昇騰芯片均違反美國的出口管制,而且還計劃就允許美國AI芯片用於開發中國AI模型的潛在後果發布警告。中方不會接受任何限制中國自主創新的“霸王條款”,“去美化”的腳步只會加快,重塑全球科技產業鏈。 美國內外矛盾難以調和 外界猜測特朗普在中美關稅休戰的90天緩衝期內,會將注意力集中到日本、韓國、印度等其他多個貿易夥伴的談判之中,一是將對中國經貿休戰的緩兵之計轉化為對其他國家的談判籌碼;二是爭取其他國家,如英國等盟友形成一個對華的貿易同盟,把中國處在“分級關稅”體系中的末位;三是繼續以“海湖莊園協議”為目標,通過關稅談判,為美國與中國最終脫鈎創造條件。 但是,若大多數國家皆以中國為榜樣,紛紛硬氣不向美國低頭,特朗普的關稅戰將何去何從?尤其這一輪關稅戰,特朗普的政策進退失據、朝令夕改,更加暴露美國外強中乾,內外矛盾難以調和。中國只要堅定沉着,繼續走自己的路,做好自己的事,一定可以擺脫美國的關稅牽絆。 (本文作者何志平為香港民政事務局前局長,第八屆至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原文刊載文匯網,本媒體獲作者授權轉載) 【編輯:黎金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