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楊莉珊:危機中尋轉機 香港唯靠創新開新路“海皇粥店”全線結業再度轟動香港飲食界,成為飲食倒閉潮當中的又一個消失的品牌,過往引發關注的倒閉潮包括曾坐擁24家分店的“金裝燉奶佬”,也包括一度成為銅鑼灣地標的全球首間變形金剛主題餐廳。筆者以為不能匆匆用“經濟不好、成本高昂”等藉口簡單帶過。今天飲食界面對的困境,也正是香港工商百業所面對的挑戰,同儕不支而離場的原因,值得所有工商業者深入思考。 文匯網圖片 不少輿論將本港飲食業的主要死因歸咎於港人近年北上成風,也有抨擊政府未對業界提供協助,特別對佔主要經營成本的租金做出相應管理,但這些觀點或許未見問題全貌。衣食住行作為生活必需品,原本應該是穩賺不賠的生意,況且香港也素來有美食天堂的光環,理應是飲食業百花齊放,何至於生意慘淡,部分業者甚至關門大吉,這需要從外部環境與內部調適來分析問題。 大部分商業都對整體經濟環境十分敏感,飲食業也不例外。香港整體經濟受全球波動、地緣政治、疫情後復甦緩慢等因素影響,市民消費趨向謹慎,過往高度倚賴內地及海外遊客來支撐香港飲食業的高消費,也因為境外遊客明顯下降,內地來港旅客的主流由大豪客轉成奉行“特種兵旅行”的精明年輕消費者。再加上疫情後,香港居民的外出用餐習慣明顯改變,例如上班族減少外出午餐,夜宵、外出聚餐等也明顯減少,外賣取而代之,但外賣平台卻透過收取高額佣金將成本轉嫁給中小型餐廳。外部大環境加上消費者習慣均有轉變,但租金高昂以及人力成本上升壓力卻沒有減少,市場競爭仍然激烈,對中小型餐飲業者構成沉重負擔。 外部環境的劇變是所有業者共同面對的,但內部調適能力決定了個別企業能否應對外部環境。有評論用“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抨擊部分食店服務欠佳,早前中環某知名牛腩麵店再度因為趕客上新聞,雖然誰是誰非各有說詞,但連文體旅局的羅局長也都提醒“食肆待客有禮是基本”,可見負面影響要比想像中更深遠。筆者以為這也是越來越多港人北上飲食消費的關鍵。港人北上飲食成風,並非單純“貪平”,關鍵是性價比高,也就是同等的價錢,可以享受到的食物品質、服務品質、用餐品質甚至選擇自由度都遠高於香港。 香港餐飲業者一方面向社會訴苦“生意難做”,但又是否要反問自己如何做得更好?需知道今天顧客入店用餐並非只為填飽肚子,對食品、服務、環境以及整體用餐體驗都有甚高的期望,如果菜單千篇一律缺乏創意,無甚服務又要求“加一服務費”,用餐環境普通卻又要限時用餐‧‧‧‧‧‧又如何讓顧客得到高性價比的消費體驗? 放眼市場,我們仍見到有不少食店大排長龍,例如有內地火鍋店靠跳舞、美甲等逆天服務成為業界龍頭,本地有食店將傳統中式料理與國際口味相結合,受到追求新奇風味的食客青睞,可見顧客的消費力並未消失,但顧客有選擇。在大環境欠佳的今天,顧客趨向謹慎消費、精明消費也屬正常。作為經營者,應該著眼於從產品、服務方面提高自身的競爭力,才能在激烈競爭中汰弱留強,成為大排長龍的人氣店。 飲食業如是,其他各行各業恐怕也如是! (本文作者楊莉珊為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香港(地區)商會會長)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編輯:黎金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