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謝宛達:ESG發展對香港的重要性眾所周知,ESG近年發展蓬勃,就像是一種因為世界進步產生的新興模式,追溯到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它關係到道德和倫理需求,西方國家已經出現了人權運動、倡導環保的運動,然而對資本家和企業家給出了一種在發展過程需要肩負起社會責任的課題,後來也開始慢慢看到部分企業為了達成資本投資的需求,陸續重視勞工權益及商業道德和在迅速發展商業的同時不會對環境帶來破壞,曾經英國的梅林生態基金更明言只投資於注重保護環境的企業,發展ESG已經是很多企業在經營過程中一定會覆蓋,而有助於企業獲得更多資金,成為了關注的焦點。 香港中通社圖片 但筆者認為在深化ESG融入地區建設和社會發展依然有很多空間可以優化,ESG背後的意義,似乎比字面的意思更為深奧,它的發展並沒有國界和地域的限制, 它本質產生是為了在資本推動國家和城市發展的同時也促進人文進步和響應社會需求,但奈何各家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事情依舊常態化發生,放眼環球市場,國家和香港近年挑戰不斷,作為一個在香港長大的青年,感覺ESG在香港這個自由市場的裂變成果仿佛敲響了警鐘,我們既有前衛的思想 ; 又有廣泛的國際視野,但不難看見在城市公共事務甚至發展的社會福利配套上漸顯乏力。 企業家的另一重身份是國民,在港中華民族的凝聚力當下有待增強,有能力的人及企業當下是時候肩負起更大的時代變革責任,國家從發展、改革開放到內聯外通至今,一直堅定發展實現全面小康,促進階級平等不至於呈現過度兩極化,社會財富和資源都可得到一個平衡的分配,無可否認,這一點絕不容易,因為作為營運企業的我們,或許部分也不清楚有沒有真正落實 ESG,還是停留在了意識形態上,企業在建立正面的品牌形象時,很容易忽略掉關聯性的行為,但是透過包裝,以為完成了。 香港曾經被西方管治過,跨越兩種文化下長大的人,不難想像有部分人慣於過往自由資本追逐經濟的文化,但是或許是時候我們看到眼下的情況,在香港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層面上,今日的港企究竟是單一繼續發展企業盈利明哲保身,再到環境和社會去取平衡,還是說目前盈利穩定的公司,在百年一遇的大時代變遷下,又會否願意更主動參與推動社會發展和社會公益的活動,在當下政府財政壓力巨大的情況下為社會發展提供幫助發揮跨界的協同效應呢 ? 第一種情況更像是觀眾,或者是一個精神的支持者,但要真正變成香港的建設者及成為參與發展的一方,是任重道遠的,筆者認為要ESG與社會發展更緊密融合,依然需要在不同層面對企業及公益機構傳播更多的ESG可行性方案及應用領域,比如實踐ESG為企業帶來哪些有利的方面,從內到外有員工及消費者,從小我到大我有生產優化發展至成本變化,演變成物價掌控融入百姓生活降低生活壓力開銷,在經濟不景的情況下起對抗通脹之效。 (本文作者謝宛達為香港觀塘民聯會社區事務發展委員會委員)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編輯:黎金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