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張宇人:開拓“軟餐” 窩心創新我早前在本欄提過香港飲食業界可以怎樣 推動“銀髮”餐飲市場。今期想進一步講到“軟餐”市場,目標客群不單局限於長者,而是要將之“級數化”及“廣泛化”,即是將食物的軟質程度分級及將之擴大至適合包括有各種進食問題的長者,令他們日常都可以和家人一齊外出用膳,即是菜式能夠同時滿足有吞嚥問題的長者及可以正常飲食的家人,讓同一桌人各適其適,一起沉浸在天倫樂的氛圍當中大快朵頤。再下一城就是在超市、商店零售層面推出急凍“軟餐”食材,讓有需要者購買後自家解凍及翻熱後享用。 所謂“軟餐”,泛指一種糊狀的半固體食物,專門針對吞嚥困難人士或體弱長者及病患者在餐膳上的特別需要而弄製出來。香港現時都有“軟餐”,但未算普及,一般人對之亦未夠認識,例如未必知道“軟餐”按食物軟質程度分為0至7級共八級,第7級最接近正常質度食物。我認為分級數的“軟餐”的用處並非只局限於在家中、療養院,又或醫院病房,而是可以把範圍擴大至不同食肆及隨時都可以食到,更理想是可以在節日時一家人扶老攜幼外出用膳點選家庭套餐時都可以食到。我日前先後出席兩項相關活動,令我覺得我這種想法不單可行, 而且會為飲食業界帶來多一條新的出路 歲月流金 重拾原味 上星期六(5月3日),我應邀出席由香港科技大學聯同樂齡社企“Project Futurus”及基督教靈實協會攜手,在科大校園中式酒樓內舉行的“歎茶”活動。當日舊式點心車重現眼前,盛載着精緻“軟餐”及傳統點心的懷舊點心車,為有吞嚥困難的長者、照顧者,以及其他合共超過一百名賓客,提供一個不一樣的飲茶體驗。過往“軟餐”為使長者方便進食,側重食物質感,新式“軟餐”則外形精緻,增添長者食慾,令他們重溫茶樓點心“一盅兩件”的滋味。 日前,我與稻香集團主席兼行政總裁鍾偉平見面,都有談論“軟餐”市場。我知道該集團趁今年母親節和父親節,在旗下中菜館四間指定分店,推出全新“同桌同餐吞嚥友善饗宴”餐目,每道菜都務求做到色、香、味俱全,同時又符合國際吞嚥障礙飲食標準(IDDSI)的經典粵菜佳餚及點心,讓長者及咀嚼或吞嚥困難人士,重拾與家人同枱共食的美好時光。 軟質分級 各適其適 我並非要為科大今次活動而泡製“軟餐”的兩間初創公司又或稻香集團賣廣告,而是想加深大眾對“軟餐”的認識,從而拓展“軟餐”市場,滿足老齡化社會的實際需要,這樣才是真正推動“銀髮”經濟。 “國際吞嚥障礙飲食標準”(IDDSI)應用於從水到一般食物的種種飲食材料,分為0至7共八個級別,當中0至4級是飲品(液體),而4至7級是食物(固體)。我透過上述兩個場合認識到有關級數的食物是怎樣的,包括它們的製作方法,及與正常食物在口感上和吞食時的感覺。科大哪次活動的“軟餐”屬於第4級,稻香今次推廣的“軟餐”屬第5至7級。 我明白食肆要提供“軟餐”,製作工序是關鍵,既講究時間,又着重製作技巧例如“刀章”,即是怎樣將食材剪碎及剪碎的程序。可以想像,要一般食肆的廚部做到這個要求,在人手和經營成本方面都會增添壓力。不過,我當日在科大的活動上見識到科大兩間初創公司聯手研發泡製“軟餐”的先進方法後,明白到是有解決辦法的。我並且靈機一觸,認為食品公司可以利用新技術大量製作“軟餐”的急凍食材,食肆購入後就可以在客人點餐後馬上泡製,即叫即煮,口感和味道同樣保存得到,縱然有些人可能仍然覺得“急凍”跟“新鮮”在鮮味上有些少分別。 總的來說,適應改變向來是香港人的強項,“轉數快”更是做生意的致勝之道。我認為其他食肆都可以提供例如第五至七級“軟餐”,兼且有一人份及兩人份或以上的套餐,到時我陪朋友食,我自己點一客第7級的,朋友可以選一客他適合的級別,那麼我就可以伴朋友一起開餐啦! (本文作者爲香港立法會議員張宇人)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編輯:張明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