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屠海鳴:李家超再訪中東 攜內企“同頻共振”當中美稅戰正在進行大國博弈的關鍵時刻,行政長官李家超10日將率一個龐大的代表團訪問卡塔爾及科威特,這是李家超就任以來第二次訪問中東。2023年2月,李家超曾率團首次訪問沙特阿拉伯和阿聯酋。 值得關注的是,李家超此行有50多名商貿代表成員參加,除30多名香港工商界和專業界代表人士之外,還有20多名內地企業家,分別來自浙江、福建、廣東等地,涵蓋金融、工商、貿易、基礎建設、創新科技、能源、運輸物流等範疇。 那麼,李家超首次攜內地企業家出訪中東釋放了甚麼信息呢?兩周前,筆者曾到訪中東,深感中國企業在該地區的市場空間很大。面對世界經濟“東升西降”、美國霸權漸漸露出衰落景象的大環境,中東產油國對投資中國的興趣日漸濃厚。香港與內地企業“聯袂出場”、“同頻共振”,不僅挖掘更多商機,更可展現出香港按照中央要求,深化國際交往合作、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新面貌、新定位、新舉措。 李家超。香港中通社圖片 中東商機多 轉型需借力 李家超前天(6日)在行政會議前會見記者時表示,中東除發展迅速、資金充裕外,更積極尋求分散風險,尤其分散投資到中國內地和香港特區,這也是配合全球經濟重心東移的大趨勢。 正如李家超所說,中東國家、特別是海灣六國(包括:沙特阿拉伯、阿聯酋、卡塔爾、科威特、阿曼、巴林)不僅非常富裕,而且政局穩定。近年來,隨着光伏產業等綠色能源崛起,以及核能的廣泛應用,這些國家普遍對化石能源的前景感到憂慮,體現出發展轉型的強烈願望。比如,沙特阿拉伯提出了“2030願景”,阿聯酋正在實施“綠色經濟”,卡塔爾則通過提高非油氣產業的經濟佔比,確立物流、製造與交通運輸為三大核心支柱,構建新型經濟結構體系。 這些國家一方面大力推動經濟多元化,發展壯大旅遊、金融等產業,另一方面調整投資戰略,重心逐步“由西向東”,尤其看好中國。 欲入中國內地,先入香港市場。這是許多外資外企的選擇,海灣國家對此也有清晰認知。李家超上次訪問沙特和阿聯酋成果頗豐,共簽署了13份戰略合作協議。此後,在香港金融機構協助下,沙特政府和沙特阿美完成超過100億美元的股票發售;沙特阿布扎比和杜拜的交易所被納入港交所認可證券交易所名單;沙特公共投資基金和香港金管局簽署諒解備忘錄,共同出資設立目標規模為10億美元的投資基金,投資香港和大灣區有聯繫的企業。去年,中東國家駐香港的公司數目,按年上升超20%。 香港素來看重美歐市場,但這些年來,美國對香港打壓不斷,外圍環境不確定性持續增加,香港不能“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李家超的眼光前瞻。他說,中東國家的轉型願望,與香港拓展市場的需求高度契合,中東市場、特別是海灣六國市場值得我們“精耕細作”。 內外要聯通 香港是關鍵 中央希望香港做好“內聯外通”的大文章。今年3月的全國兩會期間,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丁薛祥在參加政協港澳聯組會時指出,香港要發揮好內聯外通作用,更好助力國家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開放。 十三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央港澳辦主任、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一直高度關注、極力推動香港與內地省市的合作,在他的精心統籌協調下,前不久,李家超訪問浙江收穫滿滿,建立了“浙港合作”機制,同時,香港與北京、上海、廣東、四川、重慶、海南等地的合作不斷深化。 香港做好“內聯外通”大文章,不僅中央寄予厚望,內地企業也非常期盼。以大型央企中國“中鐵公司”為例,該公司在中東地區有許多工程項目,筆者作為該公司的外部獨立董事,兩周前深入中東地區調研,獲知這些項目在運作過程中需要金融、保險、會計、法律領域等高水平的專業服務,而這些領域恰恰是“香港所長”,香港的專業公司與內地企業拼船出海,完全可以相互賦能,為項目提供更優的解決方案,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將大大提升。 實質上,促進內外聯通,香港的作用非常關鍵。李家超常講香港“超級聯繫人”和“超級增值人”的作用。平心而論,“超級”二字,並非浪得虛名。 放眼世界,像香港這樣具有超強聯通功能的城市並不多見。香港是中華文明與西方文明交滙地,中英文均是官方文字;香港實行普通法,香港做出的貿易裁決得到全球140個國家和地區的認可;香港貿易自由,長期實現“零關稅”,營商環境全球一流;香港金融業居於全球前三,可為企業提供貼心的金融服務;香港是國際航空樞紐,國際航綫密集。 內企角色重 合作機遇廣 無論是中東企業進入內地,還是內地企業進入中東,用好香港這個“跳板”,不僅可以聯通順暢,而且可以降低風險和成本,實現利益最大化。此次隨李家超出訪的商貿陣容,有內地先進製造業的企業家;有香港金融業和專業服務界的代表,展現出內地和香港企業的互補性和協同性。優勢疊加,可提供全方位供應鏈服務,香港的內聯外通作用更加凸顯。 此次隨李家超出訪的內地企業家,涵蓋工商、貿易、基建、創新科技、能源、運輸及物流等範疇。這些領域與中東市場需求高度契合,此行的內地企業角色吃重,合作機遇廣闊。 美國政府的“關稅大棒”,傷及全球185個貿易夥伴,雖然有“90天緩刑期”,但大棒依然高懸頭頂。在新環境下,內地、中國香港與中東國家之間如何做生意?工商貿易界需要交流探討的話題很多。 “中國基建”全球第一,在複雜環境中施工的能力無人超越,中東國家地處沙漠,大型基金項目的施工難度很大,像中國“中鐵公司”這樣的航母企業,正是“中國基建”的代表。“中國基建”與中東合作空間巨大,若疊加“香港專業服務”,會更具競爭力。 中東國家經濟轉型需要科技賦能,香港和內地在科技創新方面各有所長,“香港研發+內地智造+中東資金”大有可為。 中東擁有全球最富集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中國內地的新能源異軍崛起,雙方在能源領域的“共振點”不少,香港的“綠色金融”、“科技金融”亦可助一臂之力。 海灣國家地理位置獨特,扼守霍爾木茲海峽,歷史上以海上貿易聞名,杜拜亦是全球重要的商業樞紐和航空樞紐;香港是國際航運中心,也是貨物進出內地的大通道,香港、內地和中東國家在運輸及物流領域的合作機遇多多。 據悉,就在李家超出訪中東之時,特區政府計劃增加在中東的經濟貿易辦事處數目,除現時的杜拜經貿辦,還將在沙特利雅得開設經貿辦。這說明,隨着業務量的增加,在中東多處布點已是大勢所趨,相信來自香港的經貿辦今後還將擴容。 特首和特區政府牽頭走進中東,內企與港企攜手挖掘商機。放眼未來,除了中東,這種“政經聯動、內港攜手推展國際市場”的模式還可複製到更多地方。 (本文作者為全國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副主任、香港新時代發展智庫主席、暨南大學“一國兩制”與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長、客座教授屠海鳴)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編輯:譚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