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屠海鳴:《水餃皇后》啓迪香港書寫逆襲傳奇由華人影業匠心打造及出品、金像導演劉偉強監制並執導的電影《水餃皇后》從4月30日上映以來,憑借勵志題材和情感共鳴,領跑今年五一檔票房,成為檔期內首部破億國產片。當筆者撰寫本文時,今年五一檔總票房突破6億元,其中《水餃皇后》以1.52億元票房穩居榜首。 該片講述的是一個真實故事。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山東姑娘臧健和帶著兩個女兒漂泊至香港,面對丈夫的拋棄、婆婆的冷眼和生活的磨難,她不願屈居人下,艱難打工,後因受傷,無法從事重體力工作,在灣仔碼頭賣起水餃,憑借堅韌不拔的毅力和靈活應變的智慧,在本港好心人的幫助下,一步步逆風翻盤,成為“水餃皇后”。 5月1日,筆者應邀出席了在香港圓方PREMIERE ELEMENTS戲院舉行的首映禮,深深地被這個故事打動。面對命運的不公和生活的艱辛,主人公不甘低頭認輸,不願“躺平”接受救濟,而是自立自強、頑強拼搏,令人感動、令人敬佩! 《水餃皇后》講述的一位堅強女性的個人奮鬥故事,呈現的卻是許多香港人的集體記憶,折射的是香港人引以為傲的獅子山精神和家國情懷。香港是一個移民城市,許多“港一代”都有類似的艱苦經歷,這正是該片感人肺腑、讓人感同身受的深層次原因。 時下,香港又到了一個風高浪急、逆風而行的緊要關頭。《水餃皇后》啓迪香港,風高浪急無所懼,堅韌不拔會成功。香港完全可以書寫逆襲傳奇! 面對命運不公,決不低頭 故事從1977年講起,山東青島護士藏姑娘帶著兩個女兒,准備赴泰國與丈夫團聚,沒想到在香港見到婆婆和丈夫後,被告知丈夫在泰國已有家室,並生育了一個兒子。泰國認可一夫多妻,她可前往泰國,但只能當小妾。 面對突如其來的當頭一棒,為了自己和兩個女兒的尊嚴,藏姑娘選擇了決不低頭!泰國不願去,內地不能回,母女三人淪落為“非法移民”,蝸居斗室,靠“打黑工”糊口,東躲西藏,不會粵語的臧姑娘,只能裝啞巴,不停變換工作。 其實,臧姑娘原本可以做出兩種選擇。丈夫是援華醫生,出身泰國的富豪家庭,由於臧姑娘沒有生育兒子,婆婆才執意讓丈夫另娶妻子,若她順從婆家意願到泰國生活,完全可以衣食無憂,但她沒有走這條路。 人,立於天地之間,貴有骨氣。女性,也決不是任人擺布的附庸。特區政府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局長麥美娟也出席首映禮,對此深有感觸。觀影後,筆者在與麥美娟交流中,她表示,這種不願跪低的骨氣尤為可貴,無論是一個人、一個團隊、一個地區,還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都要有骨氣,才會不負自己的初心,贏得世界的尊重。 由此觀之,當下的香港,同樣面臨不公的命運。香港是世界公認的“自由港”,長期實現“零關稅”,且美國對中國香港的貿易長期是順差,賺取的銀兩不菲。然而,特朗普政府竟然對香港加徵245%的關稅,還大言不慚地稱“對等關稅”。245%對0,“對等”何在?行政長官李家超諷刺美國政府“連算術題都算錯了!” 面對美國如此欺行霸市,香港跪地求饒有用嗎?沒用。從實際操作看,245%與70%並無區別,因為關稅超過70%,生意基本上就沒法做了,就算求美國把稅率打個三五折,也無濟於事。從本質上看,雖然中國香港是獨立關稅區,與內地的關稅標準從來都不一樣,但美國依然把中國香港和中國內地一樣對待,暴露出其故意“算錯算術題”,就是要打壓香港。 觀《水餃皇后》,看香港現實。我們應認清現實,洞察本質,而後選擇決不低頭,這是香港書寫逆襲傳奇的前提! 遭遇重重打擊,自強不息 《水餃皇后》的故事之所以感人,還在於主人公遭遇重重打擊,不屈不撓,自強不息。 為了生存下去,藏姑娘打三份工,一天工作16小時,不料摔傷,腰骨斷裂,這意味著她再也無法承受重體力勞動。更糟糕的是,醫生還發現她身患嚴重的糖尿病,必須通過注射胰島素來控制血糖,對於這個貧寒的家庭而言,這筆治療費用無疑是沉重的負擔。 好心的工友鄰居來看望她,藏姑娘無以為謝,包餃子請大家吃。有工友誇贊“好好食啊!”“這手藝完全可以拿到店裡賣” 。這令她萌生了一個想法:擺攤賣餃子。 但事情並沒那麼簡單,對於不會說粵語的大陸人來說,叫賣就成了一大難題。擺攤數日,無人問津,當她把賣不出去的餃子大盤大盤地倒進垃圾桶,止不住的淚水如雨而下,影院裡,觀眾的抽泣聲也響成一片…… 流動攤販,佔道經營,要應對警察的驅趕,還遇到黑社會的敲詐。面對種種磨難,她的堅韌令無數人動容,她的勇敢讓黑社會也膽寒。 值得關注的是,在主人公遭遇艱難困苦時,總能得到周圍人的關心幫助,為她通風報信的玩具老闆“眼鏡叔”,處處照應她的房東“紅姐”,為她擺攤帶路的攤販“糖水伯”,冷面熱心的警察“華哥”......時代洪流下的精彩市井群像,呈現出的是香港這座城市的溫度。正如《獅子山下》所唱的“人生不免崎嶇 /難以絕無掛慮 /既是同舟 /在獅子山下且共濟 /拋棄區分求共對”。 香港有的是煙火氣,有的是鋼筋水泥叢林,但並不意味著香港沒有溫情;古道熱腸、惠風和暢,人與人的互相幫助,心與心的相互溫暖,《水餃皇后》呈現的這一切,令人動容,令人難忘! 當下的香港,遭遇不利的外圍環境,部分企業的壓力巨增,一些行業的就業形勢不容樂觀,未來的風險挑戰不少。但要看到,臥薪嘗膽、勵精圖治、發奮圖強、同舟共濟,依然是香港這座城市的底色。只要我們守護好這個底色,香港的未來就不會暗淡! 難捨家國情懷,激發共鳴 1983年,隨著港府對灣仔碼頭進行改造,小販不得擺攤,臧姑娘不得不離開街口。她用港府的賠償和幾年的積蓄開辦了一家餃子工廠。1984年,臧姑娘提交的“灣仔碼頭”牌北京水餃正式獲得批復。“灣仔碼頭·北京水餃”,這個招牌背後,是藏姑娘的良苦用心,更折射出深厚的家國情懷。 被丈夫遺棄,靠餃子翻身。灣仔碼頭是臧姑娘的一塊福地,永遠不能忘記。影片當中,藏姑娘帶著兩個女兒重回灣仔碼頭,影片採用新舊灣仔碼頭畫面重疊的表現手法,反復渲染依依不捨、難分難離之情,令人印象深刻。 電影一開始,就是一家人包餃子的場景。餃子狀如元寶,帶著財氣和福氣,承載著無限鄉愁;藏姑娘包餃子的手藝是媽媽教的,媽媽包餃子的手藝是姥姥教的;包餃子的手藝看似普通,卻延續著家的溫暖。小小餃子,不僅勾起味蕾記憶,更激發情感共鳴。 當日本老牌百貨公司大丸提出合作意向,條件是改包裝,把“北京水餃”改為“東京水餃”,藏姑娘當即拒絕。經過反復博弈,日商最終同意保留“灣仔碼頭·北京水餃”的包裝,藏姑娘才與之合作。 難捨家國情懷,激發觀眾共鳴。這是該片的又一可圈可點之處。《水餃皇后》表現出的家國情懷,令筆者聯想到兩個關鍵詞:以港為家、倚港興業。 去年11月8日,十三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央港澳辦主任、國務院港澳辦主任主任夏寶龍在深圳出席2024年香港工商界人士座談會時指出:“建設美好香港,需要大家堅持以港為家、倚港興業。”夏寶龍表示:“相信香港工商界人士一定會繼續發揮推動經濟發展主力軍作用,賡續老一輩的愛國愛港優良傳統,注入新生代的創新活力,在國家新一輪改革開放和香港由治及興進程中找到更大舞台、發揮更大作用、作出更大貢獻。” 當個人奮鬥、企業發展與國家及香港的發展“同頻共振”時,就會大放異彩。“灣仔碼頭·北京水餃”最終進入內地、走向世界,正是因為“水餃皇后”在積極應變的同時,守住了“根”,沒有忘記“本”。這啓示我們,面對未來的風險挑戰,香港守住根本,才能出奇制勝。 “水餃皇后”僅是我們這座城市的其中一顆星辰,但影片展示的內涵引導著我們理解和塑造更美好的價值觀。當我們品味這些故事背後的深意,讓歷史的沉澱成為照亮人生旅途的明燈。如今,香港書寫逆襲傳奇,需要堅定信念:決不跪低,頑強拼搏,愛國愛港! (本文作者爲全國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副主任,香港新時代發展智庫主席,暨南大學“一國兩制”與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長、客座教授) 【編輯:陳卓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