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吳建東:香港啟德郵輪經濟始萌芽 政府應先破孤島效應近日的演唱會讓香港啟德體育園區人山人海,而同在啟德開發新區的郵輪碼頭卻幾乎淪為“死場”,這個耗資82億港元興建,啟用超過10年,宣稱要帶動香港成為世界級郵輪碼頭的重大商業項目,卻礙於定位單一、配套不足等因素,造成日常人流無法維持正常商業運作的慘況。 香港中通社資料圖片 新聞消息稱,身兼行政會議召集人的立法會議員葉劉淑儀近日到啟德郵輪碼頭視察,發現冷清依舊,商店重門深鎖,直指坊間雖然有許多重生碼頭的建議,但她指當年的政府規劃嚴重失誤,而“前人之失”,相信難以激活。但是否真的無計可施?筆者卻以為,啟德郵輪碼頭所面對的困境,也是香港旅遊業轉型升級所面對的挑戰,找出啟德郵輪碼頭的出路,也許就等於找到香港旅遊業的曙光。 啟德郵輪碼頭的地理位置既是優勢也是軟肋。與新加坡濱海灣郵輪中心、上海吳淞口國際郵輪碼頭相比,啟德碼頭坐擁維多利亞港的絕佳景觀,距離市中心僅15分鐘,這本應是巨大優勢。然而,周邊配套的嚴重不足卻讓這一優勢化為烏有。碼頭所在的九龍東地區缺乏成熟的商業設施和旅遊景點,遊客下船後往往面臨“無處可去”的窘境。一位郵輪旅客的抱怨頗具代表性:我們下船後想找個地方吃飯購物,卻發現最近的商場要步行20分鐘,路上連個像樣的指示牌都沒有。這種“孤島效應”直接降低郵輪公司停靠啟德的意願。 交通規劃未完善也進一步加深了“孤島效應”。碼頭設有停車場,但對於不熟悉香港道路的郵輪旅客而言,自駕幾乎不可能。公共交通方面,除了班次稀疏的專線小巴外,旅客只能依賴收費昂貴且班次不穩定的出租車。對比新加坡郵輪中心與地鐵站的無縫連接,啟德的交通規則顯然未能站在旅客角度思考。這種基礎設施的割裂感,使得碼頭難以融入香港整體城市脈絡中。 更深層次的問題在於,香港的郵輪旅遊生態尚未形成良性循環。全球主要郵輪樞紐如邁阿密、巴塞羅納,都形成了“母港經濟”,即郵輪以該城市為長期基地,帶動上下游產業鏈發展。而啟德碼頭多數時候只是“停靠港”,郵輪短暫停留後即離開,經濟收益有限。數據顯示,母港航次對當地經濟的貢獻是停靠航次的3-5倍,因為前者會帶動旅客在登離船時的酒店住宿、餐飲消費等。香港要發展郵輪經濟,必須吸引更多郵輪公司將這裡設為母港。 面對這些結構性挑戰,零星的改善措施如增加臨時商店、舉辦周末市集等,顯然只是杯水車薪。啟德碼頭需要的是啟動一場破除“孤島效應”的系統性變革。短期而言,當務之急是完善交通接駁,包括增設往返尖沙咀、旺角等旅遊區的直達巴士,與地鐵站建立接駁系統,建議可以用景區電動觀光車,連接地鐵站口和啟德體育園、啟德零售館以及啟德區內的商業設施。當然還可以考慮恢復往昔啟德機場的水上渡輪服務,既解決交通問題,又增添旅遊特色。 中期來看,必須加快九龍東都會公園和周邊商業設施的開發進度,將碼頭區域融入城市肌理。新加坡克拉碼頭的成功經驗值得借鑒——通過精心規劃濱水休閒區,將郵輪中心與餐飲、娛樂設施有機結合,創造“郵輪+”的複合體驗。香港可考慮在碼頭周邊發展主題商業區,引入本地特色餐飲和文化展演,讓郵輪旅客下船即能體驗地道的香港風情。 長遠而言,香港需要重新定位在亞洲郵輪市場的角色。隨著大灣區建設推進,啟德碼頭可發展為“一程多站”式郵輪旅遊的核心節點,與澳門、廣州、深圳等港口形成差異化分工。同時,港府應積極與主要郵輪公司協商,提供稅收優惠和營銷支持,吸引更多母港航次。但值得思考的是,在疫情後全球郵輪產業復蘇的背景下,香港能否抓住機遇,重新規劃郵輪產業的發展路徑? 啟德碼頭的困境,某種程度上是香港旅遊業困局的縮影——硬件一流卻軟件不足,區位優越卻整合乏力。要想激活啟德郵輪碼頭的潛力,不僅需要資金投入、還需要思維轉變,更需要迎難而上的勇氣。不管是前任、現任還是後任,都要努力去激活啟德郵輪碼頭的潛力,因為不是有希望才去努力,而是努力了,才看到希望。永遠不要放棄在黑暗裡摸索光陰,在絕望裡尋找希望。迎難而上,把啟德郵輪碼頭變成不再只是船舶停靠的場所,而是變成聯通城市與海洋、本地與全球的動態界面。 站在啟德跑道公園眺望郵輪碼頭,那優美的弧形屋頂彷彿蓄勢待發的羽翼,只待合適的時機,便能載著香港旅遊業振翅高飛。這一天何時到來,取決於我們今天的選擇與行動。 (本文作者吳建東為香港就是敢言成員)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編輯:黎金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