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港澳 ->社會

麗澤中學95周年校慶辦中華文物展 逾70件珍品跨越新石器至20世紀

分享到:
2025-05-13 21:15 | 稿件來源:香港新聞網

【字號:

香港新聞網5月13日電 為慶祝麗澤中學創校九十五周年校慶,麗澤中學與昔珍薈舍合辦“麗澤薈萃  珍耀中華”文物展覽,5月12日舉辦開幕禮暨專題講座,展期5月7日至5月17日。由“昔珍薈舍”慷慨借出超過70件涵蓋新石器時代至二十世紀的珍貴文物展出,亮點包括麗澤中學珍藏的日佔時期半費學額捐贈紀錄,是在日佔時期捐贈半費學額的善長芳名紀錄,文物不僅見證校史,更映照香港抗戰時期的教育堅守。慶祝麗澤中學創校九十五周年校慶的活動,也同時慶祝抗戰勝利八十周年的一段歷史。

麗澤中學校監劉國偉牧師與導賞員同學合照

開幕典禮暨專題講座邀得油尖旺區民政事務處余健強專員, JP、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館長吳志華博士、昔珍薈舍李百貴主席、立法會陳凱欣議員、⁠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九龍工作部王育英科長、香港警務處油尖警區指揮官 翟偉傑署理總警司、教育局中學校本課程發展組總課程發展主任 吳詠欣女士,還有超過百多位不同人士參與,當中包括區議員、地區領袖、友好團體、大學學者、中學校長、老師等出席。

麗澤中學醒獅班同學醒獅表演後,由麗澤中學校監劉國偉牧師致歡迎辭及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館長吳志華博士致辭。劉牧師回顧了麗澤中學自創校以來的發展,感謝所有支持學校的朋友和合作夥伴。吳博士則強調了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文物對歷史及文化教育的意義,以及保護和傳承文化遺產的重要性。

隨後,昔珍薈舍的李百貴主席進行了題為“探古尋龍”的專題講座,介紹龍在中華文化的重要性,例如提到龍紋的發掘與演變,當中也有文化象徵意義,吸引了在場嘉賓及同學的熱烈提問。講座結束後,李主席親自到展廳介紹展品,為參觀者提供了更深入的了解。

立法會陳凱欣議員(左一)、麗澤中學校監劉國偉牧師(左二)、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館長吳志華博士(右二)、麗澤中學李潔明校長(右一)

展覽中,參觀者欣賞到珍貴文物,體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老師和同學合作,在布置、設計、安排活動、製作課程教學配套工作紙、規劃導賞安排、電子書編製、展品錄音導覽、VR虛擬實境場景及專題網頁等,都是互相幫助。此次活動不僅是對麗澤中學創校九十五周年的慶祝,也是對中華文化的傳承和弘揚。

麗澤中學是一所基督教津貼男女校,創校以來一直堅持全人教育,持守基督教精神及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九十多年來一直默默耕耘,努力不懈,傳承創新,展現文化氛圍。李潔明校長表示麗澤中學的辦學宗旨就是體現出中華文化的優秀一面,中華文化優秀之處在於積澱著一種奮發向上、追求卓越、開拓進取的精神,君子以自強不息。麗澤校名,出自《易經》兌卦“麗澤兌,君子以朋友講習。”意思有二,其一是同學間能以善行相濡染,以知識相灌輸;其二是教師們能教學相長,互相策勵。校訓“自強不息”,同本於《易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意思是勉人當如日月之運行,周而復始,晝夜不息。

麗澤中學李潔明校長既是大學中文系畢業,又是資深中國語文及中國文學科教科書作者,深明中華文化與價值觀教育、人文素養密不可分,在課程發展、教師專業、全方位學習等各方面都能希望融合中華文化的元素,例如文物展覽,展現學校在傳承和實踐上所作出的努力,透過教師身教言傳,同學的在知情意行上的實踐,建構出全面的學習氛圍。

展覽分為“仰韶文化”、“二里頭文化”、“明清珍品”、“廣州十三行”及“錢幣經濟”幾大主題。“仰韶文化”介紹分佈在黃河中游地區的一種重要的新石器時代文化,以彩陶為顯著特徵,以紅陶黑彩聞名,紋飾涵蓋幾何圖案、魚紋及人面紋等。“二里頭文化”以青銅禮器(爵、斝)、宮殿基址和綠松石鑲嵌工藝著稱,其中灰陶三足盉造型典雅,可能用於溫酒祭祀;繩紋灰陶鬲具寬大袋足,反映炊煮實用性,繩紋裝飾粗獷,反映日常炊煮生活。社會階層分化明顯,擁有專業青銅冶鑄和製陶作坊。從古代的青銅器、瓷器等各種器皿,大家可欣賞中國獨特的工藝特色。而南青北白、遼銘文金銀盤、商銘文青銅爵杯、唐三彩,讓參觀同學從不同的展品,深入了解古代中國的社會生活面貌,例如穀倉的模型,改變了傳統農業的運作,透過不同的文物都有不同的故事,可以更加認識國家在科技、藝術、經貿方面的歷史演變。“明清珍品”可以細賞清代帝王的龍袍、聖旨,讓參觀者鑑賞清朝皇室尊貴的宮廷文化,“錢幣經濟”則從古代的錢幣和貨幣,帶領大家探索當時的經濟發展。“廣州十三行”及“抗戰時期”的軍票及學校善長捐贈半費學額的文物,讓同學都深入體會到文物與生活息息相關,有助強化學生對國情、中華文化、傳統價值觀的認識,今次的文物展覽正好讓同學從文物中活學歷史,也讓同學更加深入了解我國文化的底蘊,說好我國的歷史及文化的故事。

選修中史科和歷史科中四級龐俊偉同學表示,欣賞文物有助預備文憑試,舉例廣州十三行的文物,有助了解清朝時期一口通商的情況,及至鴉片戰爭之後,簽訂不平等《南京條約》,除割讓香港島之外,變成五口通商。“看完文物再加上一些延伸的閱讀,有助自己對那段時期的歷史有更深入的了解,考試時也能想起與文物相關的歷史例證。”

中四級薛龍兒同學擔任文物導賞員,她表示非常難忘,帶領訪校的小學生對中華文化也有一定的認識,例如他們看到瓷器上的繪製著名畫作《清明上河圖》的畫面,可見中華文化已是不斷傳承的,只要我們努力說好我國的故事,會有更多人認識和傳承下去。

個人、社會及人文學科總科主任陳佩儷老師認為在學校舉行文物展覽,除了能讓學生近距離觀賞文物之,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策展的過程中,學習與文物對話,因為藏品本身具有不同的歷史意義,同時文物經歷不同的年代也有不同的故事或經歷,這些學問都不是簡單在課本上可以寫出來。同時展覽又可以邀請不同的團體到校參觀,同學充當導賞員的角色,又錄製了聲音導航,這些都是把服務學習、探索學科知識和興趣融合在這個場景當中,更添加了網上電子書及VR元素,讓展覽變得更立體,延展的範圍更廣闊。

學校發展主任陳潔英老師表示有不團體預約參觀,有小學和社區團體,當中長者也對文物深感興趣,透過文物展覽,也同時參與服務學習,相信對同學能建立自信,也培養同學對熱愛社區,有責任心和服務精神。

李校長表示,此次展出的文物不僅是歷史的見證,更生動盛載著前人的生活智慧與精神追求。“透過這些文物,同學們既能回溯過往的生活畫面,也能從中汲取靈感,想像未來的可能性。”他強調,麗澤中學正邁向百年校慶,始終堅持將中華文化傳統與基督教“愛與服務”精神融合,例如透過文物展覽實踐“朋友講習”的校名理念。學校以“自強不息”為訓,培養學生勤學、堅毅與謙和的素質,“正如展櫃中的青銅器歷經淬煉而彌堅,麗澤人也將在傳統與創新的交融中,迎接未來挑戰,貢獻社會。”(完)

【編輯:徐嘉儀】

視頻

更 多
【通說環球】中美會談超預期 全球市場真能松口氣了嗎?
高手雲集!在香港看建築機械人的“武林大會”
香港特首為何要三年二訪中東?貿易戰升級下此行有何新意?
到店實拍!這台在上海國際車展上大放異彩的紅旗汽車“貴”在哪?
香港低空經濟蓄勢待發 多款無人機亮相數碼港低空經濟展覽
香港AI新作為 香港科大成立馮諾伊曼研究院
首張黑洞照片的背後 有一位從香港走出的天文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