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代為罕見病研良方 香港學生科學比賽圓滿結束香港新聞網4月26日電 由香港特區政府教育局、香港青年協會及香港科學館合辦的“香港學生科學比賽2025”26日舉行決賽暨頒獎禮。這項比賽至今已舉辦27載,累計培育逾18000名中學生,為香港創科教育奠定堅實基礎。 作為年度學界創科教育盛事,今年比賽吸引221支香港中學隊伍參與,競逐最高殊榮,以創新發明和研究成果為本地創科與醫學界發展開拓新路向。 比賽旨在提供優質平台培育本地中學生對科學及創科的興趣,讓他們從學習過程中掌握多元的技能,應對困難和挑戰,以裝備他們成為本港創科界的領袖人才;比賽為加強學生對社會性科學議題的關注,於本年度特設“罕見疾病”為年度主題,鼓勵學生就主題進行科學探究,運用創意惠澤社群。 決賽由香港教育大學校長李子建,以及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院長趙偉仁分別擔任高中組及初中組的首席評審,聯同 6 位來自主辦機構、學界和業界代表組成專業評審團。各決賽隊伍向評審團展示其科學發明品或研究成果,為“罕見疾病”尋覓新曙光,並透過作品傳達創新理念與科研精神,同時展現團隊的解難、溝通和合作能力。 決賽上20支精英隊伍均表現出色,作品展現無限創意,各具特色,令人印象深刻。整體水平之高令人驚歎,優異表現備受評審團肯定。其中4支隊伍贏得評審團的一致青睞,摘下比賽桂冠。初中組(發明品)冠軍由英皇書院的隊伍以“若無‘耆’事”奪得,作品利用海藻製作微膠囊,並加入脲酶,配合檸檬酸作出多層過濾,發明出新一代可重用成人尿片,有助分解尿素產生的氨,以減少 對使用者皮膚的刺激及解決異味問題,從而提昇長者生活質素,同時鼓勵大眾支持環保;而協恩中學隊伍則以“糠.無災”贏得初中組(研究項目)冠軍,研究旨在嘗試各種天然植物原材料,如石榴皮、黑茶、米糠及黃豆中的提取物-植酸及鞣質,測試其製造阻燃劑的可行性,望能研發出對人體較為友善的阻燃劑。 高中組(發明品)冠軍來自迦密柏雨中學團隊發明的“特級抗菌即食即棄餐具”,此作品由紅茶菌所製成,並透過生物工程技術,從甲殼類生物的外殼提取殼聚糖塗層,再塗覆於生成的餐具之上,成為一款集耐熱、耐冷、抗菌、不含致癌物、可降解於一身的產品。 九龍真光中學的隊伍利用諾貝爾得獎的人工智能工具 RFDiffusion,產生出能夠抑制癌症訊號通路中 KRAS-PDE 相互作用的多肽,透過融合肽及 PEI 轉染技術策略,成功發現此治療方法能有效提高肺癌和胰臟癌的抑制效果,最終憑“抑制胰臟癌及肺癌活性的多肽新策略”成為高中組(研究項目)冠軍。 是次活動邀得多位嘉賓出席頒獎禮,包括主禮嘉賓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教育局局長蔡若蓮、香港青年協會總幹事徐小曼、香港科學館館長(拓展)徐志文、香港知專設計學院及香港專業教育學院(李惠利)副院長譚智恒、以及香港數碼港管理有限公司智慧生活組總監蔡偉傑。 蔡若蓮致辭時表示,比賽創設了難得的學習平台,不但提升同學對科學和科技的興趣,還增強他們的科學知識與探究能力,激發創新思維。為配合國家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支持香港發展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教育局在中小學大力推動 STEAM 教育和數字教育,並會繼續與不同持份者協作,為同學提供更多元的學習機會,培養科學素養及創新精神。 香港青年協會總幹事徐小曼致辭時表示,非常欣賞參賽學生運用科學與創科知識,關注罕見疾病並提出創新解決方案。她強調,學生無論在創科或其他領域發展,均應培養同理心,理解不同社群的需求。她期望學生能秉持這份熱誠,持續熱愛科學學習,並相信他們的努力與創造力將為社會帶來更多包容與改變。 得獎隊伍將於5月10日假香港科學館參與得獎作品展覽,向公眾展示及分享其得獎作品。是次展覽免費入場,誠邀公眾人士蒞臨觀賞,一同從各得獎作品中探索科學與創科的未來。優勝隊伍隨後將參與本地或海外專業培訓和考察活動,並代表香港踏上世界舞台,出戰國際科學比賽,為港爭光。(完) 【編輯:譚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