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港澳 ->社會
(澳門回歸25周年)用“非遺”的方式打開澳門分享到:
![]() ![]() ![]() ![]() ![]() ![]() 香港新聞網12月19日電 澳門,又稱“蓮花寶地”,在這裡,東西方文化融合交流,賦予了這片土地獨特的氣質與魅力。在澳門回歸祖國25周年之際,一起細數澳門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1、土生葡人美食烹飪技藝(2021年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土生葡人美食烹飪技藝源於16世紀,以葡萄牙的烹調方法為基礎,融匯歐、亞、非的食材及烹調方式,菜品豐富,變化多樣,是澳門的地道美食,體現了澳門獨特的飲食文化。 2、涼茶配製技藝 (2006年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同樣在澳門大街小巷隨處可見的,還有涼茶鋪子。雖然以“茶”為名,但涼茶既不涼,也不是茶,而是將藥性寒涼和能消解內熱的中草藥煎水而成的飲料,可消除夏季人體內的暑氣,或冬日乾燥引起的喉嚨疼痛等疾患。涼茶至今仍是澳門人的日常飲品,承載了古老中醫藥的獨特智慧和經驗。 3、土生土語話劇 (2021年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土生土語話劇以葡萄牙語、馬來語、粵語等多種語言演繹,利用文化差異和不用語言腔調變化展示出獨特的藝術,彷彿“語言大薈萃”,作為澳門藝術節每年的保留節目維繫着土生葡人的澳門情懷。 4、魚行醉龍節 (2011年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魚行醉龍節在每年農曆四月初八舉辦,是澳門獨具特色的民間傳統節慶活動,參與者上身穿白色襯衫、下身着黑色燈籠褲、腰間系紅色腰帶,手持木製龍首或龍尾,在鑼鼓聲中邊行進邊作醉酒狀的舞姿......居民們以此習俗祈求消除百病,老少平安。 此外,澳門還有南音說唱、媽祖信俗、木雕-神像雕刻等共12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入選國家級名錄,它們不僅是澳門珍貴的文化資源,更不斷在澳門人的日常生活中“發揚光大”。(完) 【編輯:念方野】
|
視頻更 多
首張黑洞照片的背後 有一位從香港走出的天文學家
【通說環球】關稅戰打不下去了?美國急邀中國談判 雙方能否達成共識?
廉政公署展覽廳“科技感十足” 廉政專員:打造成香港獨特的文化景點
2025長洲飘色巡游看呆外國遊客!哪吒成最熱門角色
2025“包山王”“包山后”誕生!三度封后的“包山后”竟也會被對手“迷惑”險失誤?
享年107歲 台灣統派精神領袖許歷農離世
【通講壇】“胡連會”20年 兩岸還有和平的未來嗎?
來論更 多評論更 多
論壇更 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