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港澳 ->社會
中國科學院院士馬大為在香港校園為青少年科普分享到:
![]() ![]() ![]() ![]() ![]() ![]() 香港新聞網3月25日電 (周健鑫)由紫荊雜誌社和科大訊飛股份有限公司聯合舉辦的《追星就追科學家》走進校園系列專題科普講座25日在香港保良局唐乃勤初中書院禮堂成功舉辦。此次活動旨在貫徹國家“科教興國”方針和香港特區政府“推動STEAM教育,增強創科實力”的施政重點,培養香港青少年對科學的興趣和探索精神。 本次講座的特邀嘉賓是中國科學院院士馬大為,他是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員、所學術委員會主任和南方科技大學講座教授。馬大為在講座中以《從2021年和2022年諾貝爾化學獎談起》為主題,向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們介紹了最新的科學研究成果和相關的科學知識。 在講座中,馬大為以諾貝爾化學獎為切入點,探討了催化在化學轉化中的重要性。他指出,全球GDP總量的35%都與化學催化有關,諸如石化工業產品、化肥、塑料和香料等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物質都依賴於催化技術。他還分享了德國科學家本傑明·李斯特和美國科學家戴維·麥克米倫在不對稱有機催化領域所作出的貢獻,這也使他們獲得了2021年諾貝爾化學獎的殊榮。此外,他還向觀眾介紹了他在有機化學領域的研究成果,包括抗腫瘤天然藥物曲貝替定的高效合成工作。他鼓勵學生們踏實學習,注重基礎訓練,培養科學精神和對未知事物的好奇心。 在互動問答環節中,訊飛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裁陶曉東博士亦加入了對話,回答了學生關於人工智能和信息篩選的問題。陶曉東博士強調應該用科學批判思維去篩選處理信息,並鼓勵學生不斷提高篩選信息的能力。他表示,未來的發展不是屬於人工智能,而是屬於掌握了人工智能的人類。 未來,類似的科普講座活動將繼續在香港舉行,為學生們打造更多學習和交流的平台。(完) 【編輯:徐嘉儀】
相關新聞 |
視頻更 多
首張黑洞照片的背後 有一位從香港走出的天文學家
【通說環球】關稅戰打不下去了?美國急邀中國談判 雙方能否達成共識?
廉政公署展覽廳“科技感十足” 廉政專員:打造成香港獨特的文化景點
2025長洲飘色巡游看呆外國遊客!哪吒成最熱門角色
2025“包山王”“包山后”誕生!三度封后的“包山后”竟也會被對手“迷惑”險失誤?
享年107歲 台灣統派精神領袖許歷農離世
【通講壇】“胡連會”20年 兩岸還有和平的未來嗎?
來論更 多評論更 多
論壇更 多閱讀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