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科學館“2023邵逸夫獎展覽”展示得獎者科研成就分享到:
![]() ![]() ![]() ![]() ![]() ![]() 香港新聞網11月10日電 香港科學館10日起舉行“2023邵逸夫獎展覽”,介紹本年度各邵逸夫獎得獎者及他們的傑出貢獻,並闡述相關學術領域的基礎科學知識,讓公眾了解各國頂尖科學家在科研路上默默耕耘的成果。 “邵逸夫獎”為國際性獎項,於2002年成立,每年設有三個獎項,分別為天文學獎、生命科學與醫學獎和數學科學獎。得獎者須仍從事有關學術領域,在學術和科學研究及應用上有傑出貢獻,在近期獲得突破性的成果或在其他領域有卓越成就。 2023年度邵逸夫天文學獎得獎者為澳洲研究委員會引力波發現卓越中心主任馬修・貝爾斯教授、美國西維珍尼亞大學物理及天文學系教授暨臨時系主任及埃伯利文理學院研究副院長鄧肯・洛里默教授和美國西維珍尼亞大學物理及天文學埃伯利家族傑出講座教授暨引力波及宇宙學中心主任莫拉・邁克勞克林教授。他們發現了首個快速電波爆發,並推斷出其來源的多項特性,特別是它的極遠距離、細小尺寸和巨大能量,他們還估計了快速電波爆發在宇宙中產生的速率,並強調透過它們用來探測宇宙的潛在功能。 生命科學與醫學獎平均頒予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多學科科學研究所分子生物學系主任暨馬克斯普朗克學會主席帕特里克・克拉瑪教授和美國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分子與細胞生物學系生物化學、生物物理和結構生物學傑出教授伊娃・諾加利斯教授,以表彰他們開創性的結構生物學研究,使負責基因轉錄的蛋白質機制能夠於單個原子尺度上視覺化。他們揭示了生命的基本過程之一的基因轉錄機制的每一個步驟,正常的基因轉錄如何促進健康,以及機能失調如何導致疾病。 美國芝加哥大學哈里・普拉特・賈德森傑出服務數學教授弗拉基米爾・德林費爾德教授和中國清華大學講席教授丘成桐教授獲頒2023年度邵逸夫數學科學獎,以表彰他們對數學物理、算術幾何、微分幾何和凱勒幾何的貢獻。德林費爾德教授推動了幾何朗蘭茲綱領,而丘成桐教授則致力於解決廣義相對論和弦理論所引起的數學問題。(完) 【編輯:張明臻】
|
視頻更 多
首張黑洞照片的背後 有一位從香港走出的天文學家
【通說環球】關稅戰打不下去了?美國急邀中國談判 雙方能否達成共識?
廉政公署展覽廳“科技感十足” 廉政專員:打造成香港獨特的文化景點
2025長洲飘色巡游看呆外國遊客!哪吒成最熱門角色
2025“包山王”“包山后”誕生!三度封后的“包山后”竟也會被對手“迷惑”險失誤?
享年107歲 台灣統派精神領袖許歷農離世
【通講壇】“胡連會”20年 兩岸還有和平的未來嗎?
來論更 多評論更 多
論壇更 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