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應如何更好地將傳統文化融入教育分享到:
![]() ![]() ![]() ![]() ![]() ![]() 香港中通社9月30日電 題:香港應如何更好地將傳統文化融入教育 香港中通社記者 李明珠 近日,香港福建中學附屬學校開學日設“孝道禮”,讓學生通過向父母下跪奉茶、剪指甲等行為表達感恩之心,卻引起爭議,被指下跪奉茶屬於愚孝。近年來,推廣國民教育、培養師生國民身份認同成為香港教育界的主旋律,作為國民身份教育的重要一環,如何將中華文化更好地融入教育亦引人思考。 在香港越發重視傳統文化教育之前,內地“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早已開展得如火如荼,在校園傳播傳統文化樣式,培養學生對文化的認同感。 香港薈萃中西文化,也有豐富的傳統文化底蘊,潮人盂蘭勝會、端午龍舟遊涌等民俗活動都是文化的根脈。儘管民俗活動引人入勝,但未能極好地融入教育,猶如隔靴搔癢一般,無法從根本上改變傳統文化教育失語的現狀。 詩詞歌賦往往是香港中華文化教育中常見的一部分,但手工技藝卻受到冷落,孔孟之道更飽受爭議。本次“孝道禮”事件也讓人反思,什麼才能代表傳統文化,傳統文化的教育為何會被曲解,甚至衍生是非。 國史教育中心校長何漢權告訴香港中通社記者,文化是一個很廣泛的概念,儒家文化中倫理孝道也包含在內,該學校理念上完全是正確的,跪拜作為教育中的一個儀式,只是特定情況下的行為,並不存在問題,就像春節時也有跪拜行為等,這也屬於體驗式的教育,但要注意在實踐過程中做好文化精神的解說。 對於社會上批評的聲音,何漢權認為,他們未理解“孝”道等傳統文化的價值需要親身體會、代代相傳,未理解背後的文化內涵。 其實,香港並非沒有傳統文化教育,教育局課程發展處曾推出認識中華文化的系列學與教資源,剛落成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也為傳承文化提供驅動力。但擺在教育工作者眼前的問題是,如何將傳統文化更好地融入教育。 創知中學校長黃晶榕接受中通社訪問時曾直指,香港在國民教育方面太多大道理,較少有觸動人心的故事,“國民教育應是一半理性一半感性。” 在教育界多年的何漢權也提出四個方向,包括古今並用,傳統文化的精華應該代代相傳,但不能食古不化;在教育學生的時候,應用體驗式等深入淺出的方法,加深學生的印象,還要與時代相適應以及以學生教育為本。 此外,文化和人文學科關係緊密,現時中國歷史和中國文學等科目會否像大力推動創科發展般被正視亦十分重要。何漢權認為,如果香港有足夠的中華文化底子,社會對於文化傳承的活動也會少了許多非議。(完) 【編輯:張明臻】
相關新聞 |
視頻更 多
首張黑洞照片的背後 有一位從香港走出的天文學家
【通說環球】關稅戰打不下去了?美國急邀中國談判 雙方能否達成共識?
廉政公署展覽廳“科技感十足” 廉政專員:打造成香港獨特的文化景點
2025長洲飘色巡游看呆外國遊客!哪吒成最熱門角色
2025“包山王”“包山后”誕生!三度封后的“包山后”竟也會被對手“迷惑”險失誤?
享年107歲 台灣統派精神領袖許歷農離世
【通講壇】“胡連會”20年 兩岸還有和平的未來嗎?
來論更 多評論更 多
論壇更 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