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港澳 ->社會

袁國勇領導的研究發現,防疫措施下猩紅熱水痘等同樣減少

分享到:
2022-06-06 10:34 | 稿件來源:香港新聞網

【字號:

香港新聞網6月6日電 新冠疫情肆虐近兩年半,限聚令、口罩令、勤洗手等已成日常生活一部分,醫院、學校及老人院等亦引入嚴格感染控制措施,由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領導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相關措施不但有助抗疫,亦可減少由包膜細菌如甲型化膿鏈球菌、肺炎鏈球菌等引起的社區發病之敗血病,市民抗生素用量顯著減少。

根據此已在醫學期刊《Antibiotics》刊登的研究結果。研究團隊認為,當冬季新冠病毒或流感高峰期,有需要維持預防感染控制措施,全民戴口罩亦尤為重要,相信有助減少抗生素消耗,籍此降低抗藥性細菌流行。

(香港中通社資料圖)

研究由包括港大微生物學系、護理學院、衞生署及醫管局等聯合進行,主要分析新冠病毒大流行期間,特區政府推行了一系列非藥物干預預防感染及控制措施,例如廣泛使用口罩、手部衛生和社交距離措施等,藉此獨特機會,研究團隊進行了回顧研究,了解預防感染及控制措施,如何影響抗生素使用及由常見細菌引起敗血症的發生率。

研究人員收集了衞生防護中心過去10年的抗生素批發及供應數據,作為反映抗生素消耗的替代指標。另外亦對過去10 年的猩紅熱、水痘和肺結核呈報個案,以及醫管局的住院病人血液種菌數據,進行分析整理。

結果發現2020及2021年之抗生素批發及供應顯著減少,當中私家醫生及社區藥房的用量減少明顯。研究顯示相關下降與過去兩年由具有呼吸道傳播潛力的包膜細菌 ,包括甲型化膿鏈球菌、肺炎鏈球菌、流感嗜血桿菌和腦膜炎奈瑟菌,所引起的社區發病之敗血病發生率下降相吻合。

研究顯示,由包膜細菌所引起的社區發病之敗血病的每年平均發生率顯著減少。同期之猩紅熱及空氣傳播感染,如水痘及肺結核之呈報個案亦減少。

研究團隊認為,持續針對呼吸道病原體之預防感染控制措施,可減少抗生素消耗,籍此降低抗藥性細菌之流行。團隊預測如放寬預防感染控制措施,呼吸道病原體之感染有可能隨之反彈,故建議於冬季新冠病毒或流感高峰期間,有需要維持預防感染控制措施,全民戴口罩亦尤為重要。

【編輯:刘春】

視頻

更 多
首張黑洞照片的背後 有一位從香港走出的天文學家
【通說環球】關稅戰打不下去了?美國急邀中國談判 雙方能否達成共識?
廉政公署展覽廳“科技感十足” 廉政專員:打造成香港獨特的文化景點
2025長洲飘色巡游看呆外國遊客!哪吒成最熱門角色
2025“包山王”“包山后”誕生!三度封后的“包山后”竟也會被對手“迷惑”險失誤?
享年107歲 台灣統派精神領袖許歷農離世
【通講壇】“胡連會”20年 兩岸還有和平的未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