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江觀察:“杭州六小龍”來港“推進中” 香港發展創科差“哪口氣”?香港新聞網5月8日電 (編輯 王少喆)香港發展創科產業不斷前行。行政長官李家超日前訪問浙江時,特別邀請“杭州六小龍”等創科企業來港發展,香港創科局局長孫東7日在立法會表示,局方正進一步跟進相關合作,希望早日成事。而近日,又傳出“六小龍”之一的群核科技申請在港交所上市的消息,體現香港對於科技企業的吸引力。作為市場規模有限的經濟體,香港發展創科產業面臨著技術落地場景不足等缺陷,如希望進一步發展相關產業,與內地大市場進一步融合或是有益方向。 創科局局長:正在跟進“杭州六小龍”來港發展 特區政府大力推動創科發展,提升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新質生產力,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早前訪問浙江期間,邀請“杭州六小龍”在內的創科企業來港設立業務,鼓勵企業利用香港優勢積極拓展海外市場。 香港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7日在立法會會議上回應議員提問表示,除培育本港創科初創企業外,特區政府亦主動協助內地企業“走出去”及吸引海外資源,截至上月局方聯同引進重點企業辦公室與超過200間具潛力或具代表性的企業,商討來港設立或擴展業務。 他表示,行政長官李家超日前訪問浙江時,特別邀請“杭州六小龍”等創科企業來港發展,利用香港優勢積極拓展海外業務。局方正進一步跟進相關合作機會,希望早日成事。 “杭州六小龍”群核科技申請來港上市 浙江近年大力推動科技創新,成功培育了被稱為“杭州六小龍”的六家創科新星企業。“六小龍”中正申請來港上市的人工智能(AI)公司群核科技希望依託香港優勢開拓國際業務。 行政長官李家超上周訪問浙江,參觀部分“杭州六小龍”科企,包括群核科技。 有別於另一間從事人工智能的“六小龍”企業DeepSeek深度求索,群核科技主要面向企業客戶,工業或家居空間設計,自動生成工程圖紙,並為具身人工智能、機械人等,提供虛擬訓練模型,降低現實測試成本。 群核科技今年2月申請在港交所上市,是“六小龍”第一間啟動IPO的公司。 杭州群核科技聯合創始人朱皓說:“我們也覺得香港的確是一個非常適合我們登陸的資本市場,藉助於香港這麼一個國際化的樞紐地位,相信未來我們也會更多地立足杭州,然後依託香港去開展我們的國際業務。” 他又提到早前到香港出席世界互聯網大會亞太峰會,見識到本港人工智能同行水平非常高。 杭州群核科技聯合創始人朱皓指:“我們其實也非常認可香港的科創人才。然後這幾年我們也看到,其實有原來一些相熟的教授,陸續也加入香港高校,其實香港在持續地提升對國際學術人才的吸引力。” 被問到香港能否誕生像“杭州六小龍”的公司,朱皓說香港正在快速吸納來自全球各地高端科研人才,相信只是時間問題。 “杭州六小龍”都有誰? 杭州六小龍是六間總部在杭州,近年崛起的科技新貴。 1. 群核科技(Manycore Tech Inc) 一家以人工智能(AI)技術和專用圖形處理單元(GPU)集群為底座的空間智能企業。 2. 遊戲科學(Game Science) 一家專注於高品質遊戲開發的互聯網企業,推出國產首款3A大作《黑神話:悟空》。 3. 深度求索(DeepSeek) 一家專注通用人工智能(AGI)的中國科技公司,主攻大模型研發與應用。 4. 宇樹科技(Unitree) 一家世界知名的機器人公司,自主研發、生產和銷售人形機器人。 5. 強腦科技(BrainCo) 致力於成為全球領先的非侵入式腦機接口技術解決方案供應商。 6. 雲深處科技(DEEPRobotics) 在中國率先實現四足機器人全自主巡檢變電站。 李家超。香港中通社圖片 商湯科技前高管:香港側重資助科研 對成果落地和場景搭建關注不足 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建設成為港府近年重點推動方向,有具創科背景的議員直言,借鑒“杭州六小龍”固然是好,但本地創科不少問題急需解決,政府首要工作是引入龍頭企業,營造創科氛圍。 人工智能(AI)企業商湯科技顧問、立法會議員尚海龍曾在杭州工作四年,他以親身經歷說明了杭州成功之道。尚海龍表示,商湯最初在香港、深圳、北京三地發展,2017年計劃開拓新市場時,曾同步考慮杭州、上海、武漢、重慶等地,第一站落地杭州,早於其他地方,有兩個原因。 第一,與其他城市相比,杭州政府對企業需求的理解更深入。尚海龍說,許多地方政府只關注創科公司是否需要土地,卻不理解AI和大模型企業的核心需求並非土地,而是網絡、運算資源及應用場景。企業落地關鍵在於能否在當地找到“用武之地”。 他舉例指,商湯曾從美國運送數輛無人駕駛車至內地測試,但2017年至18年間面臨法規空白,燃油車申請牌照受限。時任杭州市委書記趙一德主動了解企業的困難,特批了少量車牌供商湯測試,解決了無牌照無法上路的關鍵問題。杭州蕭山區政府又劃出亞運會場館周邊區域作為無人駕駛測試區。尚海龍形容,當時全國尚未有相關法規,但杭州以“親清政商關係”推動創新,為企業創造實際應用場景。 尚海龍指出,杭州政府不僅提供資金,更深度參與“商品化”過程,協助企業將技術轉化為市場產品。反觀香港,現階段仍側重資助科研,對成果落地和場景搭建關注不足。 “香港仍缺乏交付完美產品的能力” 香港初創企業數目近年持續上升,2024年達到4694家,按年上升10%,比2020年增加約四成。這當然應歸功於政府的創科發展策略及支持,但許多初創企業無法壯大,關鍵在於哪里? 尚海龍認為,香港仍缺乏交付完美產品的能力。完美產品不僅要控製成本,還需滿足用戶需求,才能真正實現商業化。他指出,香港需要更多實際場景來驗證創科成果,例如北部都會區是否融入本地創科元素,政府公務員系統能否採用創科方案,提升效率、減少人手? 本地初創企業不時提出,難以獲得標準化的場景支持。尚海龍認為,香港必須推動“場景驅動創新”的理念,讓技術有落地空間。他指出,發展創科不限於硬件及軟件,有時需思維上的突破。他強調,香港多年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普遍金融行業偏向穩健、規避風險,但創業本質是高風險、高回報。 尚海龍指,高才通計劃不缺創科人才來港,建議政府整合人才辦、重點企業辦公室、投資推廣署、數字辦等,建立閉環生態,跟進人才與企業的全生命周期需求,讓高才通計劃應與創科企業結合,讓人才有“用武之地”。他表示新來港的優秀人才中不乏創科家,若能結合落地場景,香港有機會培育出自己的“兩小龍、三小龍”,實現創科突破。(完) 【編輯:王少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