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述:三批“萊豬”登台 民眾食安權益恐成談判籌碼 香港中通社5月7日電 題:三批“萊豬”登台 民眾食安權益恐成談判籌碼
香港中通社記者 鄭竣凱 台灣當局食藥署陸續公佈已有三批“萊豬”入台,因萊克多巴胺檢出量未超標準,不公開產品流向。台灣民眾因此陷入食安恐慌,未來的台美關稅談判中,民眾食安權益更可能成為談判籌碼。 台灣開放含萊克多巴胺(瘦肉精)豬肉進口逾4年以來,近期首次抽檢中出現“萊豬”被進口至台灣。食藥署一周內陸續公佈3批來自澳大利亞的豬肉產品檢出萊克多巴胺,共70.24噸,檢出量未超過0.01ppm的限量標準。 連續3批進口豬肉被驗出含有萊劑,食藥署以檢出量在標準內為由,拒絕向社會公開產品流向,引發台灣民眾一定程度的食品安全恐慌。 國民黨立法機構黨團7日舉行記者會,立委王育敏指出,應先暫緩澳大利亞豬肉進口,進行查廠了解實質養殖過程,並恢復逐批檢驗,標示並公告“萊豬”產品流向,不允許食品安全“搞黑箱”。 雲林縣養豬協會副理事長蔡德福指,“萊豬”吃下去不是立即有危險,危害會累積在體內,所有的養豬戶都知道這樣的常識,影響下一代和民眾健康的東西不可以吃。 立委丁學忠指,衛福部門對進口“萊豬”要用最高標準,從源頭把關並清楚標示,沒有模糊空間,否則相關豬肉被加工後更難追查流向,可能變成食品安全系統問題。 對於突然出現廠商進口“萊豬”,有專家認為,台灣進口業者有“不進口”的默契,且“萊豬”進口並非有利可圖,在缺乏經濟動機的前提下,可能是運輸裝載有誤。 台灣養豬協會理事長潘連周表示,所有貨物進口都需要申請、報關、檢驗,難以出現運輸錯誤,抽檢中出現“萊豬”,實際上是進口商在“試水溫”。 由於進口豬肉均為冷凍產品,偏向購買溫體豬的台灣民眾可以輕易辨識,但若進口“萊豬”流入食品加工廠,不強制要求廠商標示流向,普通民眾即可能無意中購買含萊劑的豬肉產品。 台灣自開放“萊豬”進口後,落實豬肉產品原產地標示成為讓民眾可以避免買到相關產品的關鍵措施,該措施近期被美國貿易代表署認定為“貿易障礙”,可能成為台美關稅談判的重點。 許多豬農、消費者、地方政府與民代都在關注,談判時台灣能否守住“產地標示”。台媒“聯合報”示警,民進黨當局在“美國壓力”下只剩沉默與迴避,結果恐怕不容樂觀,台灣民眾的食品安全與權益很可能被當作談判籌碼。(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