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內地

中國研究人員揭示壓力引發抑鬱的神經機制

分享到:
2025-04-27 09:33 | 稿件來源:香港中通社

【字號:

香港中通社4月26日電  浙江大學醫學院胡海嵐教授團隊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從分子、細胞和神經環路水平揭示了壓力積累觸發抑鬱情緒的機制,有望為壓力管理、抑鬱預防和治療提供新的靶點。該項研究已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細胞》。

該項研究已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細胞》。圖源:浙江大學官網/課題組供圖

“人類社會中,頻繁的、持續的壓力是抑鬱的最常見誘因。”胡海嵐表示,團隊此前的一項研究發現,抑鬱樣行為源自大腦外側繮核神經元的簇狀放電,但當時他們並不知道這些神經元為什麼出現了異常,於是團隊決定進一步探究原因。

據新華網報道,研究團隊設計了動物實驗,用1秒鐘隨機的足底電擊給小鼠製造一次壓力,然後觀察壓力信息在大腦中的傳播路徑。研究團隊發現,大腦中有一個“壓力電台”,外側繮核神經元、藍斑核去甲腎上腺素能神經元和外側繮核星形膠質細胞三位“主播”坐鎮。當壓力來臨,三位“主播”跨腦區聯動“播送”壓力信息。經過外側繮核星形膠質細胞的推波助瀾,短暫的壓力刺激會轉化為持續時間更長的神經元活動。實驗中,短短1秒鐘的壓力刺激會引發外側繮核神經元和藍斑核去甲腎上腺素能神經元長達1分鐘左右的持續活動。

圖源:浙江大學官網/課題組供圖

研究人員表示,大腦的應激並不會在壓力解除時立刻停止,就像是往平靜的湖面投入一塊石頭,蕩起的漣漪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漸漸消失。研究團隊指出,壓力應激會頻繁激活“壓力電台”,使其不堪重負,最終促發了動物的抑鬱樣行為。

研究團隊進一步發現了調控星形膠質細胞活動的分子和相關受體,這些分子和受體有潛力成為調控抑鬱的靶點。實驗中,研究人員定向調控“關閉”外側繮核星形膠質細胞的活動後發現,即使在高壓情況下,小鼠也能夠保持情緒穩定,未出現抑鬱狀態。

此外,研究團隊還發現,面臨壓力時,小鼠腦內的去甲腎上腺素升高,且存在瞬時強烈釋放和緩慢持續釋放兩種模式,而只有前者才能“撼動”外側繮核星形膠質細胞。這將為優化相關用藥手段提供啟發。“比如在面臨壓力時,利用調控去甲腎上腺素系統的藥物去阻斷星形膠質細胞的激活,有可能預防抑鬱。”胡海嵐說。(完)

【編輯:彭玉婷】

視頻

更 多
首張黑洞照片的背後 有一位從香港走出的天文學家
【通說環球】關稅戰打不下去了?美國急邀中國談判 雙方能否達成共識?
廉政公署展覽廳“科技感十足” 廉政專員:打造成香港獨特的文化景點
2025長洲飘色巡游看呆外國遊客!哪吒成最熱門角色
2025“包山王”“包山后”誕生!三度封后的“包山后”竟也會被對手“迷惑”險失誤?
享年107歲 台灣統派精神領袖許歷農離世
【通講壇】“胡連會”20年 兩岸還有和平的未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