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科研團隊合作研發讓電池“返老還童”突破性方案分享到:
![]() ![]() ![]() ![]() ![]() ![]() 香港中通社4月17日電 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寧波材料所)科研人員與美國芝加哥大學等科研同行合作,首次發現富鋰錳基正極材料的“熱縮”特性,並巧妙利用這一特性幫助富鋰錳基正極材料實現“返老還童”,讓老化的電池恢復電壓。相關研究成果論文以“電池材料的氧活性與負熱膨脹性”為題,於北京時間4月16日夜間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自然》(Nature)。 “中科院之聲”微信公眾號截圖 與目前已經商業化應用的磷酸鐵鋰和三元材料等正極材料相比,富鋰錳基正極材料更加“電力十足”,放電比容量達300毫安時每克,可以將電池能量密度提升30%以上。但在反覆充放電過程中,富鋰錳基材料內部的晶體結構逐漸變得無序,導致電池電壓逐漸下降,出現老化現象。故該材料目前還難以替代現有的商業化電池材料。 上述團隊成員實驗過程中,全球首次發現了富鋰錳基材料的特殊性質——受熱收縮。這意味著,通過適當加熱,材料在收縮過程中可以讓原子排列得更緊密,實現晶體重新整齊列隊,電池電壓也能快速恢復。通過調節正極材料的氧活性,可以靈活控制其熱膨脹系數,使其在正、零、負之間切換。 基於新發現,團隊設計出了一種“零熱膨脹”正極材料。這種新型正極材料在溫度變化時幾乎不會發生體積變化,有望解決因溫度波動導致體積變化,進而影響鋰電池壽命的問題,為下一代高比能鋰電池技術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此外,研究團隊還發展了一種新方法,可以通過電化學手段讓老化的富鋰錳基電池“返老還童”。即讓富鋰錳基電池在不充滿電條件下持續循環數次,可以使電池的平均放電電壓恢復到接近100%,同時修復富鋰錳基正極材料的結構損傷。 《自然》審稿人表示,該研究不僅推動了電池領域的基礎科學進展,其原創性和普適性也為功能材料的設計提供了新的指導原則,具有重要的跨學科意義。(完) 【編輯:彭玉婷】
相關新聞 |
視頻更 多
首張黑洞照片的背後 有一位從香港走出的天文學家
【通說環球】關稅戰打不下去了?美國急邀中國談判 雙方能否達成共識?
廉政公署展覽廳“科技感十足” 廉政專員:打造成香港獨特的文化景點
2025長洲飘色巡游看呆外國遊客!哪吒成最熱門角色
2025“包山王”“包山后”誕生!三度封后的“包山后”竟也會被對手“迷惑”險失誤?
享年107歲 台灣統派精神領袖許歷農離世
【通講壇】“胡連會”20年 兩岸還有和平的未來嗎?
來論更 多評論更 多
論壇更 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