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神十八”出艙時間著陸方式有突破分享到:
![]() ![]() ![]() ![]() ![]() ![]() 香港中通社11月4日電 題:“神十八”出艙時間著陸方式有突破 香港中通社記者 吳一帆 北京時間11月4日1時24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第18艘飛船神舟十八號返回艙在位於內蒙古的東風著陸場成功著陸。返回艙艙門打開後,醫監醫保人員確認航天員葉光富、李聰、李廣蘇身體健康。5天前,神舟十九號剛發射成功。在中國載人航天已然步入常態化的接力進程中,“神十八”取得了航天員出艙時間、著陸方式等方面的突破。 11月4日,神舟十八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在東風著陸場著陸。新華社圖片 神舟十八號今年4月25日發射升空,3名航天員在軌駐留192天,期間進行了2次出艙活動。首次5月28日出艙活動用時約8.5小時,刷新了中國航天員單次出艙活動時間紀錄。這次出艙,航天員主要完成了夢天實驗艙艙外電纜防護裝置的安裝。7月3日第二次出艙活動用時約6.5小時,主要是為中國空間站艙外管路、電纜及關鍵設備安裝空間碎片防護裝置,並進行艙外巡檢。 宣沅(香港)科技交流中心研究員宋忠平11月4日對中通社表示,神舟十八號航天員出艙進行的是常規安裝工作,這是載人航天日趨實用化之下,航天員出艙的常態。除此之外,航天員出艙還可能是為科學實驗而出艙,為維修而出艙,甚至為突發情況而出艙。隨著空間站不斷使用,未來航天員出艙的機會也會越來越多。 目前中國航天員已完成17次出艙活動。其中,神舟十五號乘組4次出艙,創造了中國航天員單個乘組出艙活動紀錄;神舟十七號乘組完成了中國首次在軌航天器艙外設施維修任務。 神舟十八號返回艙著陸時間為凌晨,基本沒有月光,著陸場11月上旬凌晨平均氣溫只有約1.5℃。在前期環境勘察、訓練演練等工作基礎上,4日著陸過程中,搜救回收任務執行分隊及時發現目標並抵達著陸現場,克服了“神十八”著陸任務暗夜和低溫條件兩大難點。 宋忠平表示,由此可見,現在中國對航天飛船的回收立足於全天候,即不管是白天黑夜、一年四季都要具備回收能力。“這也是為了確保即便飛船在軌出現意外,也隨時隨地可以回收。做到這一點,中國航天系統才能處於更加安全的狀態。這反映了中國航天應急處置方案的重要考慮,即不能只指定某一個應急窗口,而是所有的窗口都應該開放。” 此外,中國空間站第七批空間科學實驗樣品也隨“神十八”順利返回。此次下行科學實驗樣品共55種,涉及空間生命科學、空間材料科學、微重力燃燒科學等領域28項科學實驗項目,總重量約34.6公斤。科學家後續將對它們展開研究。(完) 【編輯:丘志彬】
|
視頻更 多
首張黑洞照片的背後 有一位從香港走出的天文學家
【通說環球】關稅戰打不下去了?美國急邀中國談判 雙方能否達成共識?
廉政公署展覽廳“科技感十足” 廉政專員:打造成香港獨特的文化景點
2025長洲飘色巡游看呆外國遊客!哪吒成最熱門角色
2025“包山王”“包山后”誕生!三度封后的“包山后”竟也會被對手“迷惑”險失誤?
享年107歲 台灣統派精神領袖許歷農離世
【通講壇】“胡連會”20年 兩岸還有和平的未來嗎?
來論更 多評論更 多
論壇更 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