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內地
中國科研團隊建立全球大氣光學湍流預測模型分享到:
![]() ![]() ![]() ![]() ![]() ![]() 香港新聞網10月13日電 據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院12日消息,該院安光所大氣光學參數建模研究團隊近日建立了全球大氣光學湍流預測模型,並首次實現了全球大氣相幹長度時空分布預測及可視化表征,豐富和提升了全球大氣光學湍流時空分布特征的認識。 據悉,該模型可為先進光電系統、天文觀測與選址、星地光通信等工程應用提供支撐。相關成果發表在《皇家天文學會月刊》(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上。 國際上著名天文台站大氣相幹長度累積分布預測結果。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院 供圖 大氣湍流引起的大氣折射率隨機起伏會導致光在大氣中傳輸時產生光束漂移、閃爍和抖動等現象,嚴重限制了光電系統的性能,甚至決定了光電系統的技術可行性。大氣湍流在任何時間、任何地方幾乎始終存在,因此有效預測大氣光學湍流及其空間分布對優化光電系統的性能至關重要。 雖然有多種探測大氣光學湍流的技術和設備,但探測試驗成本高,已有觀測技術及設備易受到人力、物力、財力的局限,難以探測較大時空範圍大氣光學湍流參數。 圍繞未來光電系統的應用對廣域大氣光學湍流參數預測預報的需求,該研究團隊在國際上率先提出挖掘歷史探測數據集,融合大數據數理統計分析技術等,建立全球大氣光學湍流預測模型。該模型突破了探測廣域大氣光學湍流的局限,破解了預測及可視化表征廣域大氣光學湍流的關鍵科學與技術難題。 模型預測結果揭示了全球大氣光學湍流參數時空分布特征,指出除了在青藏高原、美洲西海岸、夏威夷群島等優秀天文台站具有較好大氣光學湍流條件之外,在西太平洋、非洲東北部等地區同樣具有較好的大氣光學湍流條件,並且在“非洲屋脊”埃塞俄比亞高原還存在一個大氣光學湍流條件較好的區域。 【編輯:丘志彬】
|
視頻更 多
首張黑洞照片的背後 有一位從香港走出的天文學家
【通說環球】關稅戰打不下去了?美國急邀中國談判 雙方能否達成共識?
廉政公署展覽廳“科技感十足” 廉政專員:打造成香港獨特的文化景點
2025長洲飘色巡游看呆外國遊客!哪吒成最熱門角色
2025“包山王”“包山后”誕生!三度封后的“包山后”竟也會被對手“迷惑”險失誤?
享年107歲 台灣統派精神領袖許歷農離世
【通講壇】“胡連會”20年 兩岸還有和平的未來嗎?
來論更 多評論更 多
論壇更 多閱讀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