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內地
第六次南海深潛/遠海鯨類科考航次順利返航 發現15個鯨類物種分享到:
![]() ![]() ![]() ![]() ![]() ![]() 香港新聞網7月17日電 7月15日,由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海洋哺乳動物與海洋生物聲學研究室組織的“第六次南海深潛/遠海鯨類科考航次”完成全部科考任務,順利返回三亞。該航次歷時20天,航程3500多公里,考察區域主要集中在中國南海北部海域。 據央視新聞客戶端消息,航次採用目視考察和被動聲學監測相結合的方法,並輔以環境DNA收集,旨在前五次科考航次的基礎上,進一步對南海的鯨類物種多樣性、種群現狀和地理分布格局等開展研究調查。 本文圖片均轉自央視新聞客戶端 考察期間,共目擊到深潛鯨類和遠海型海豚動物58群次,其中深潛鯨類27群次。經對考察結果進行初步分析發現,本航次目擊到的鯨類動物至少包含15個物種,其中深潛鯨類10種,包括抹香鯨、短肢領航鯨、瑞氏海豚、糙齒海豚、小虎鯨、小抹香鯨和侏儒抹香鯨,以及3種珍稀喙鯨。此外,本航次還記錄到5種遠海型海豚,包括條紋海豚、弗氏海豚、熱帶斑海豚、長吻飛旋海豚和瓶鼻海豚。 航次結果進一步證實,考察海域擁有較為豐富的鯨類物種多樣性,有大量深潛鯨類及遠海型海豚動物棲息生存於中國南海北部海域。據悉,南海海域是中國鯨類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海區,在南海海域出沒過的鯨類動物多達30多種。截至今年,研究團隊共組織開展相關科考航次6次,並取得階段性成果,已初步摸清南海區域鯨類動物的物種多樣性及地理分布格局特征,為下一步保護南海海域以鯨類為代表的海洋珍稀瀕危動物提供了科學依據。下一步研究將圍繞鯨類的種群動態、威脅因子、受脅狀態、地理格局形成的機制、適應性演化機理等國際關註的基礎科學問題進一步系統化有序展開。 【編輯:丘志彬】
|
視頻更 多
首張黑洞照片的背後 有一位從香港走出的天文學家
【通說環球】關稅戰打不下去了?美國急邀中國談判 雙方能否達成共識?
廉政公署展覽廳“科技感十足” 廉政專員:打造成香港獨特的文化景點
2025長洲飘色巡游看呆外國遊客!哪吒成最熱門角色
2025“包山王”“包山后”誕生!三度封后的“包山后”竟也會被對手“迷惑”險失誤?
享年107歲 台灣統派精神領袖許歷農離世
【通講壇】“胡連會”20年 兩岸還有和平的未來嗎?
來論更 多評論更 多
論壇更 多閱讀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