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輿論:世界劇變當前,台當局卻仍在痴迷“逢中必反、逢美必軟”香港新聞網5月14日電(編輯 張依珊)中美發布聯合聲明後,台灣輿論感慨,大陸“不跪”、強硬反制,反而迫使特朗普讓步,甚至脫口說出“統一與和平”;而台灣民眾對於民進黨當局因應關稅戰的印象,竟只“跪舔”二字,在世界局勢劇變的當下,“逢中必反、逢美必軟”的民進黨當局集體迷茫,如失能的舵手,若不盡快調整,恐將帶給台灣高度風險。 資料圖為台當局領導人賴清德。香港中通社圖片 美國公布“對等關稅”以來,民進黨當局的一系列因應舉措被台灣民眾批為“跪美賣台”,但民進黨當局充耳不聞,仍積極向美“大表忠心”,一再強調將加大對美投資,促成美國再次偉大;對內則努力宣揚“台美友好”,堅稱“在優先談判行列內”“談判形勢樂觀”云云;在兩岸議題上,則大談“脫中入北”,又刻意操縱仇恨議題,升高兩岸對立。 如今,中美發布聯合聲明,大陸堅持原則讓美國讓步,而台灣仍在“排隊中”,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一句“台灣提出了非常好的提案”,反讓許多台灣民眾陷入焦慮:台灣若真提出“非常好提議”,背後代價是什麼?是擴大採購能源與軍備?還是主動調整關稅、匯率政策?貝森特“賣足關子”,台當局“跪得太久”,台灣社會惴惴不安。 台灣《中國時報》13日評論指出,大陸雖承受龐大壓力,卻因做足準備,擁有談判底氣,最終迫使特朗普讓步;反觀台灣,賴當局不僅活在平行時空,還主動為美方排除障礙,更“大內宣”說是為“確保台灣長期發展”。然而台灣對美談判“跪著談”,換來的不是尊重,反而是任人宰割。 台灣智庫研究員蘇泳霖13日的文章,通過對比賴清德近日接受台媒和日媒採訪的不同表現,指出賴清德自我矛盾的割裂困境。文章指出,在接受台媒專訪時,賴清德有意適度與“脫中入北”切割,並強調兩岸經濟連結,試圖安撫台灣社會產業界的不安與疑慮。但在日媒專訪中,賴清德貫徹“脫中入北”的理念可謂有過之而無不及,還鼓吹要建立全球半導體“非紅供應鏈”。文章認為,台媒的讀者、受眾是台灣民眾、產業精英及兩岸台商,所以賴清德不得不修改“脫中入北”表述,並認同台灣經濟布局大陸是現狀。諷刺的還有,賴清德可能意識到特朗普關稅戰在全球範圍引發不滿,更飽受日本政商界質疑,便在日媒專訪裡悄悄拿掉“加強美國”表述,但“對內”則為了駁斥“疑美論”,被打腫臉也要高喊“美國優先”。 台灣《聯合報》14日評論指出,賴清德上任一年,除了“抗中”,台當局“執政團隊”最重要的政務就是“覆議”“釋憲”“大罷免”,行政團隊空轉硬拗,陷入集體迷茫,並不是偶然。遭逢美國關稅大刀,賴當局昏頭乍醒,想方設法敲開談判大門,在台美關稅談判關鍵時刻,當局財經團隊陣容卻弱到難以扛起重責。而台灣民眾對於賴當局因應關稅戰的印象,只有“跪舔”二字。賴當局的團隊像是誤入叢林的旅人,既無地圖,也無指南針,又如失能的舵手,在世局劇變中盡顯無措。 台灣“品觀點”則直言,賴當局在過去一年裡對內倚仗意識形態鬥爭、對外一味向美靠攏,卻無法換來穩定與安全。“逢中必反、逢美必軟”的策略,反映出賴當局戰略錯亂與國際現實的脫節。若賴清德無法從戰略高度重新調整兩岸與對外關係,“倚美抗中”恐將淪為他執政路上的最大包袱與夢魘。 大陸國台辦發言人陳斌華今天表示,面對美國對台關稅霸淩、極限壓榨,民進黨當局早已“高舉白旗”、下跪求饒,所謂與美“談判”只是做戲,換來的只會是美方得寸進尺。賴清德宣稱要台灣民眾“吃苦當作吃補”,其提出的“應對策略”實際是對美“大採購大投資討好方案”,是“賣台跪美”的輸誠討饒。面對共同風險挑戰,兩岸中國人應攜手維護發展權利和民族尊嚴。我們關切島內產業、企業面臨的困境,歡迎相關產業、企業前來大陸投資、發展。(完) 【編輯:張依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