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當局稱漢人為“其餘人口”遭批偷渡“精神台獨”香港中通社5月12日電(香港中通社記者 程敏璇)台灣當局行政機構網站在介紹“土地與人民”時,將佔比達94.6%的漢人稱為“其餘人口”。此番做法遭到台灣輿論痛批“數典忘祖”,中國國民黨立委賴士葆12日受訪直言,民進黨“去中化”走火入魔,大搞“精神台獨”自嗨。 圖為台北街頭。香港中通社資料圖 日前,有台灣網友發現,當局行政機構網站介紹中,將原先“漢人最大族群佔總人口96.4%”,改成“台灣目前已設戶籍人口2.6%為原住民族群,外來人口佔1.2%,其餘人口佔96.2%”。行政機構隨後解釋稱,配合監委鴻義章為促進族群平權提議而調整,並無其他政治考量。 相關發言引爆輿論,批評民進黨當局數典忘祖,“去中化已經瘋狂”。親綠學者、曾任台灣東華大學民族發展研究所教授施正鋒指出,一般統計會以佔比最多為主,很少會把佔比較少的優先,台灣本來就有不同族群組成,早期來台有閩南人、客家人等,以漢人血統文化為主,當局為了要跟大陸切割,不惜把內部一些人自我認同給抹煞,未來是否會連“外省人”都要排除在外,顯然背後就是政治目的。 根據台當局統計,台灣總人口於2025年4月的統計數字為2336.5萬人,目前主要分為四大族群,包括“原住民”(台灣少數民族)、台灣人、客家人和外省人,其餘絕大多數為漢族,其中又分為“本省人”(佔86%)以及“外省人”(佔12%)。其中外省人是指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至1991年冷戰結束期間,因戰爭與政治因素從大陸遷徙至台灣及澎湖群島的移民及其後裔。 此前有學者分析,民進黨執政後不斷通過“去中國化”和“去漢化”歷史教育的操作,企圖以“文化台獨”將台灣塑造為“新興民族”。民進黨除了將台灣人血液中的漢族成分逐步稀釋外,同時更將台灣同胞在歷史與血緣中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逐步淡化、轉向,將使得兩岸和平發展由政治上的“統獨認同”問題進而轉為更複雜的多元文化與民族認同。 中廣前董事長趙少康表示,用“其餘”來形容96.2%的多數族群,民進黨“仇中抗中”,已經到了走火入魔、失去理智的地步。趙少康表示,兩岸分離有它的歷史因素,政治現實大家都知道,但不能連台灣人從哪裡來都不承認,“我們拜的福建人媽祖、山西人關公,不都是大陸人嗎?我們拜的祖先不也是大陸人嗎?”自欺欺人不會改變歷史事實。 “簡直是天大的笑話”,中國國民黨立委賴士葆接受香港中通社記者採訪時表示,民進黨當局稱漢人為“其餘人口”完全是因為無法完成“法理台獨”,搞所謂“精神台獨”自嗨,大搞“去中化”企圖與大陸割裂。賴士葆指出,民進黨操縱“族群”議題還是為了現在正在進行的“大罷免”,進一步撕裂台灣,獲得票數。 賴士葆提醒,為了鼓吹所謂的“南島文化”,賴清德去年“520”講話中就已偷渡“台獨”概念,賴在講話中聲稱台灣自1624年從台南走向世界,塑造所謂“台南400”。而1624年為荷蘭殖民者入侵台灣,在台灣南部建立殖民地的時刻。民進黨當局在文化、身份認同上大搞“去中化”,以至於連媽祖都被打成“統戰”,其核心就是要徹底切斷兩岸交流。 民進黨當局近來不斷炒作兩岸議題,不僅通過政治手段打壓在台的大陸配偶,此前更是要求上交所謂的“註銷原籍證明”,塑造陸配“不愛台灣”形象,刻意製造社會分裂與族群對立,營造“仇中”氛圍,企圖割裂兩岸。但正如台灣詩人余光中在《鄉愁》中抒發的情感那樣,兩岸人民刻在骨子裡的血脈情親,是無法通過所謂“其餘人口”就能抹除消解的。(完) 【編輯:馬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