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台灣

漢人成“其餘人口” 台輿論:與中國文化連結的元素或都岌岌可危

分享到:
2025-05-12 13:16 | 稿件來源:香港新聞網

【字號:

香港新聞網5月12日電 台灣行政機構網站資情介紹原先以漢人逾96%為人口最大宗,如今卻成了“其餘人口”,引發“去中化”質疑。對此,台“行政院”聲稱,是為了促進族群平權。然而,島內輿論卻不買賬,直指這是假學術之名,企圖撇除過去歷史、血緣連結,有理由相信這股“去中化”、“去漢族化”的逆流未來或擴散至台灣各個角落,屆時所有與中國文化有任何連結的元素恐怕都岌岌可危。

近日,有台灣網友發現,台“行政院”官網資情介紹2023年還寫“台灣目前已設戶籍人口組成以漢人為最大族群,佔總人口96.4%”,現在已改成“台灣目前已設戶籍人口2.6%為原住民族群,另外來人口佔1.2%,其餘人口佔96.2%”,引發民眾不解。

香港中通社資料圖

對此,台“行政院”發言人李慧芝回應時聲稱,是配合“監察委員”鴻義章為促進族群平權提議而調整,並無其他政治考量,籲外界勿做不必要的解讀。

鴻義章1950年出生,是台東縣阿美族人。2022年12月,他曾提議認為,台“行政院”官網關於族群相關界定,台灣族群現況主要分成“漢民族”、“台灣原住民族”、“新住民”等,其中“漢民族”包括閩南族群、客家族群等。如此漢番2大族群壁壘分明的族群論述,恐不利於消除種族歧視以及形塑族群平權。

鴻義章的新聞稿宣稱,通過對漢族之歷史考察,其與現今台灣所引稱之漢族似有不同,因之是否將16世紀移居台灣之閩客諸族逕稱漢族,有關當局宜再行考量。鴻義章亦於2023年前往“內政部”巡查時,針對該網站文字,再次提出調整意見。

如今面對“其餘人口”引發的爭議,鴻義章堅稱,他是從消除種族歧視角度出發,“絕無去中化的問題”。

然而有關說法,台灣輿論並不買賬!

中國國民黨台北市議會黨團書記長李明賢在社交平台臉書發文表示,自己來自屏東,外婆有原住民血統、外公是老兵;爺爺、奶奶雖是閩南人也有客家血統,“這樣算起來,我是‘行政院’定義的哪一種人口?”

李明賢指出,台灣是多元融合的社會,彼此相處和睦融洽,現在卻在政治力量操作下,逐漸走向單極對立的仇恨過程。“例如,陸配被霸凌歧視,就是這種現象。”現在漢人超96%卻為“其餘人口”,他質問,這種假學術之名,企圖撇除過去歷史、血緣連結,就是“政治正確”嗎?批評民進黨當局“去中化”走火入魔,乾脆中文以後通通改成台文好了。

台灣前“立委”沈富雄也在一檔政論節目中直言,這是很荒唐的東西,藍營反彈、專家學者也反彈,認為是要“去中、去華、脫華”。

台灣政治學者施正鋒批評,民進黨當局現在連歷史文化血緣都要否定,“難道以後我們不拿筷子、不寫毛筆字嗎?”為了要與中國大陸切割,掩耳盜鈴,以為這樣就可以在世界上建立“國家”嗎? 

台灣文化大學廣告系教授鈕則勳強調,“行政院”陳述人口方式存在三個問題,第一,違反大眾認知百分比描述和邏輯;第二,觀看網站的可能是外國人,恐怕難以理解其餘人口由哪些族群組成,不知“行政院”要如何說明;第三,“行政院”可能自認是形塑族群平權,但這樣的描述方式,會否造成更多族群矛盾?

台灣嘉義大學應用歷史學系教授吳昆財也在台媒發文警示,當民進黨當局連官網的族群介紹都要“去漢族化”時,有理由相信這股“去中化”、“去漢族化”的逆流未來必然會不斷擴散到台灣各個角落,屆時所有與中國文化有任何連結的元素恐怕都岌岌可危。例如台灣民間的信仰,未來的登記將只有原住民族的祖靈信仰和“其他信仰”的區別。

吳昆財認為,對於這種排山倒海在台灣各領域“去中化”、“去漢族化”的政治工程,台灣民眾應有警戒心。

“所謂平權,原來就是否定最大的群體,學到新知識了。”島內網友也紛紛在有關消息下留言諷刺:“現在叫你其餘人口,過不久會叫你多餘人口” ,“96.2%叫做其餘,不覺得奇怪嗎?餘太多了吧”,“老百姓根本沒在分族群,都政客在分”,“這種邏輯不意外,40%的比例也說他們是主流民意”。

也有網友“有樣學樣”地諷刺稱,“台灣民間目前使用文字0.1%為原住民文字,‘其餘文字’佔99.9%。”(完)


【編輯:劉春】

視頻

更 多
香港特首為何要三年二訪中東?貿易戰升級下此行有何新意?
到店實拍!這台在上海國際車展上大放異彩的紅旗汽車“貴”在哪?
香港低空經濟蓄勢待發 多款無人機亮相數碼港低空經濟展覽
香港AI新作為 香港科大成立馮諾伊曼研究院
首張黑洞照片的背後 有一位從香港走出的天文學家
【通說環球】關稅戰打不下去了?美國急邀中國談判 雙方能否達成共識?
廉政公署展覽廳“科技感十足” 廉政專員:打造成香港獨特的文化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