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戰下,首批萊豬輸台香港新聞網5月4日電 根據台“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豬肉儀表板”顯示,今年4月29日有一批從澳大利亞進口的22.99公噸豬其他可食部位(如豬腳、大腸頭、嘴邊肉、豬頭皮、豬腸衣等)檢出0.001PPM萊克多巴胺,這也是台灣開放萊豬進口後,首批含有萊克多巴胺的進口豬肉。台媒稱,儘管其來自澳洲,但被視為美國萊豬輸台的敲門磚;專家亦擔心進口商或在試水溫,一旦民眾接受,未來恐怕會有更多萊豬輸台。 台灣於2006年禁止含瘦肉精豬肉進口,為了加入CPTPP(《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等,台當局前領導人蔡英文於2020年宣布開放萊劑豬肉進口,2021年元旦正式開放萊豬進口。中國國民黨曾發起反萊豬公投,但並未通過。 香港中通社資料圖 台灣食藥署也因應於2021年1月4日起架設“豬肉儀表板”供應民眾查詢萊豬進口量。根據規定,豬隻各部位都有訂定萊克多巴胺容許殘留量,其中豬肝、豬腎是0.04PPM,豬肉、豬脂肪、豬腸、豬腦等豬雜碎組織都是0.01PPM。 “豬肉儀表板”顯示,截至2025年4月28日,進口豬肉檢出萊劑掛零,直到4月29日有一批從澳大利亞進口的豬其他可食部位被檢出0.001PPM萊克多巴胺。即便低於訂定的萊克多巴胺標準值,卻是台灣開放萊豬進口後,首批含有萊克多巴胺的進口豬肉。 據悉,4月以前,台灣豬肉進口地以加拿大為主,達1萬9728噸;其次為西班牙,進口7473噸,澳大利亞並非台灣主要豬肉進口地。 台灣“中華經濟與金融協會”副祕書長曾志超表示,當初要開放萊豬的時候,進口商稱絕對不會進口萊豬,未料過了幾年後就棄守。認為進口商可能在試水溫,一旦民眾接受,未來恐怕會進口更多萊豬。 消息傳出後,台灣網友紛紛開嗆民進黨當局,“首批?我才不信!早就不知道多少萊豬用在豬肉加工食品了”,“是不是首批不知道,但是是第一個公開的”。 不少網友痛斥民進黨犧牲民眾健康,質問“2020年宣布開放萊豬進口,到現在加入任何一個國際組織了嗎?”“吃了還不一定能加入CPTPP”,“當人民健康沒有政治利益重要時,也只能自求多福了。” 美國近期對多個貿易夥伴徵收對等關稅,當中對台課徵32%的對等關稅。台當局領導人賴清德提出對美排除非關稅貿易障礙。而美國貿易代表署曾對台灣要求落實豬肉產品原產地標示,並對嚴格規範進口豬肉的萊克多巴胺最大殘留容許值(MRL)等作法,表達嚴重關切,認為此舉為“不正確地暗示美豬產品(包括萊克多巴胺豬肉)存在食安疑慮。”台灣社會憂心,民進黨當局會在有關方面做出讓步。 曾志超指出,如果因為美國關稅談判,台灣連原產地都放棄標示的話,民眾無從辨識,當局就是棄守食安。 台灣媒體人黃揚明也曾在一檔節目中提醒,美方所要求的排除非關稅貿易障礙涉及基改作物、美豬、美牛標示問題,台當局應將談判的可能衝擊告訴民眾,在野黨也要嚴格監督,避免因為關稅問題犧牲台灣民眾健康權益。(完) 【編輯:劉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