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媒:連美國都做不到“脫中”,台灣有什麼本錢?香港新聞網4月28日電(編輯 張依珊)近日,美國政府在談及對華關稅問題時,頻頻釋放“緩和”信號。台媒指出,這顯示美國不願也無法與中國大陸脫鉤。台灣學者則直言,美國都做不到“脫中”,何況台灣;台當局喊“脫中入北”是一回事,真正能做多少又是一回事,只能當“安慰自己”的口號。 圖為台北市的高樓大廈。香港中通社資料圖片 據台灣《中國時報》28日報道,台灣政大金融系教授殷乃平表示,目前兩岸政治關係僵化,但經濟出口、生產相互往來,甚至在越南、柬埔寨上下游分工合作,經濟依賴要切割沒有這麼容易。他指出,美國都做不到“脫中”,何況台灣,且台商卡在中間。 台灣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執行長吳大任也表示,兩岸供應鏈合作關係複雜,有的產品在台灣生產、大陸組裝;有的零件大陸製造、送回台灣組裝,長期合作下來建立強而有力供應鏈,若硬要“脫中”,無疑是將供應鏈半壁江山拱手讓給競爭對手。 台灣《聯合報》28日也發表社論討論“脫中”議題,文章指出,中國大陸是大到連美國、日本都無法忽略的經濟體,美日都不願與大陸脫鉤,台灣卻妄言脫鉤,一味把雞蛋放在美國這個籃子裡。賴清德要帶台灣“脫中入北”,潛台詞就是“脫中入美”。然而,先不談能否“入美”,台灣有“脫中”的本錢嗎? 緊接著,文章列出台灣無法“脫中”的三大原因以及強硬“脫中”會面臨的三大挑戰。 先談台灣無法“脫中”的原因。首先,台灣沒有“本錢”。去年台灣對大陸與香港出口佔比仍有三成,尤其傳統產業如工具機、成衣、食品加工、鞋類等長期依賴大陸作為製造與銷售基地。若無序“脫中”,將衝擊供應鏈與台商營運。其次,兩岸產業最互補。台灣上游技術優勢結合大陸下游加工製造與內需市場,在多個產業都有互補性。第三,賴當局“一心入美”卻討不到好處。台灣奉上台積電,卻擠不上美國第一輪關稅洽談名單,七家化工廠商還遭美國反傾銷和反補貼稅的雙反調查。 若台灣硬生生要和大陸切割,至少面臨三項挑戰:一、短期內難以取代大陸市場規模與加工能力。二、轉移供應鏈成本高,會拉長企業調整時程。三、部分產業如中小企業、傳統產業仍仰賴大陸市場內需。如果無力開拓其他市場,又無法加入區域整合或洽簽各種雙邊協定,台灣如何在區域經貿裡保有位置? 值得一提的是,許多台媒在批評台當局“脫中入北”政策時,都提到了英偉達首席執行官黃仁勳日前訪陸一事。台灣《聯合報》直言,“連英偉達都不能放棄大陸市場,台灣有什麼本錢?”台灣“品觀點”則認為,黃仁勳為台灣上了一課,“脫中”並不是好的選擇。無論是美國、歐盟還是亞洲其他國家和地區,幾乎都沒有選擇與中國大陸“脫鉤”。更何況,不少專家分析,以中國大陸為核心的亞洲區域經濟,正在替代美國成為新一輪全球化的主軸。 台灣《聯合報》社論直言,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強調美國的目標並非與中國脫鉤,事實也證明,中美脫不了鉤,其他國家更不想跟大陸脫鉤,甚至希望加強與大陸經貿合作來應對美國關稅戰;中國大陸的生產基地跟廣闊市場是無法漠視的現實。台灣需要大陸,當局卻對大陸充滿敵意,若美國與大陸的關係發生“大轉彎”,台灣會被拋甩多遠?(完) 【編輯:張依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