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頭條

【解局】魯寧:日內瓦“休戰”後,中美實際關稅水平是多少?

分享到:
2025-05-17 15:21 | 稿件來源:香港新聞網

【字號:

香港新聞網5月17日電 (記者 王少喆)日前,中美代表團在日內瓦達成了關稅戰暫時“休戰”的協議,兩國對對方的關稅大幅下調。不過,對於雙方目前的實際關稅水平,卻似乎是筆糊塗賬。因為自特朗普第一次上台後,已經對中國展開了多輪關稅戰,包括所謂的301調查和232調查增加的關稅,而中方也進行了多輪反制,這些關稅,並未隨日內瓦談判而取消。目前中美間的實際關稅水平究竟是多少?這一水平還會有怎樣的變化?香港中通社、香港新聞網書面採訪了資深財經、國際評論員魯寧,採訪全文如下:

1、中美日內瓦談判後,雙方各自的實際關稅水平是怎樣的?所謂的301、232關稅具體有哪些代表性行業、產品?

答:中美日內瓦談判聯合聲明所涉及的互降關稅承諾,5月14日已由中美雙方同步兌現。中方行事一向信守承諾,在規定時間內兌現并不讓人意外。而一向出爾反爾視承諾為游戲的美方,這一能與中方步調一致、乾脆利落兌現承諾,多少有點兒出乎我的意外。

自中美日內瓦聯合聲明發佈起,國內就立即出現了“中國還是吃虧了”的疑問,直到中美同時兌現降稅承諾後,這個疑問依然揮之不去。對中美聯合聲明作字面解讀,美國將原本對中國征收的145%關稅調降至30%,中國則把對美加征的125%報復性關稅降至10%,國內部分輿論生出中國“吃虧”的疑問就因此而起。其實,美國對華保留的30%的關稅中,其中20%是所謂“芬太尼關稅”,而中方對“芬太尼關稅”所加征的專項報復性關稅為10%--15%,二者主要的易混淆之處在於,中方10%--15%的報復性專項關稅沒有與10%的基準關稅一并計入,所以才引發了不必要的中國“吃虧”疑問。

此外,分析中方是否“吃虧”抑或估算中方面臨的實際關稅水平,還有三大因素必須計入考量範圍:其一,為什麼美方“芬太尼關稅”加征了20%,而且覆蓋全部中方輸美產品,而中方的報復只加征10%--15%,而且還只是部分加征?擇其要義,美方是普遍打擊,中方乃精準打擊,著重於打美方的最痛點。其二,中國報復之所以適可而止,在於美方輸華的藥品、大飛機零部件、芯片及半導體等,或是中國需要的“民生商品”,或是暫時無法替代的剛需產品,若報復性關稅定得過高,會大大加重中國的進口成本,最終影響民生 (譬如百姓用藥)和關鍵產業(C919大飛機)發展。因素三則是中美雙方悄然實施了相當比例的關稅互相豁免,即中方對從美國進口的首批約400餘億美元的不可替代商品實施了關稅豁免,美方則對從中方進口的首批約1400餘億美元的諸如手機、電腦、關鍵汽車零部件、藥品原料之類的不可替代商品進行了關稅豁免。此乃半明半暗之操作,雙方皆“做多說少”甚至“只做不說”……

此外,分析中美宏觀層面的關稅水平,另有兩個因素得一并計入:第一、所謂一國的關稅水平一定是專指經加權平均後得出的關稅水平。第二,還須一并計入特朗普首個任期加征的關稅,拜登離任前的關稅,以及中美雙方日內瓦談判後的關稅。時至今日,均未見中美雙方有公開權威發佈,但美方非官方機構有個“各自大約20%左右”(指加權平均後的關稅水平)的報告發佈,不可信以為真,亦不可全盤否定。

香港中通社圖片

“301調查”指美國《1974年貿易法》第301條條款的俗稱,是美國政府用於單邊調查和制裁外國“不公平”貿易行為的法律工具。典型案例如1980年代對日本半導體和汽車產業的調查導致日元昇值;2024-2025年針對中國海事、電商和造船行業的調查,最終特朗普政府對中國船隻進入美國港口加征港口費,對中國寄美小包裹征收關稅。

美國232調查,指美國商務部根據1962年《貿易擴展法》第232條款,對特定產品進口是否威脅美國國家經濟安全進行調查,授權美國總統對特定進口產品做出限制進口或加征高額關稅的決定。譬如今年以來針對中國的鋼鋁產品額外加征25%的“鋼鋁關稅”,以涉嫌傾銷為名對中國部分輸美藥品醫療器材和製藥中間體發起反傾銷調查等等。

簡言之,301和232兩大調查,并不針對具體的特定行業或企業,它的調查依據由美國定義,所謂“不合理”、“不公平”由美方隨意解釋,是典型的貿易霸淩行徑。只要美方國內某個生產(服務)行業或某類企業競爭不過國外同行時,美方就會立即啟動上述兩大調查打擊外國競爭者。中美互降關稅後,在中美關稅戰首個回合敗下陣來的特朗普團隊,極有可能擴大對中方的301和232兩大調查的覆蓋範圍的頻次,中方各行各業及行業內重點企業自當做足迎戰準備。

2、雙方各自保有哪些非關稅措施?

答:特朗普發動“2.0版關稅戰”之後,美方對華采取的非關稅打壓措施,主要圍繞限制中國獲取AI芯片、半導體生產測試設備和備品備件采購、設備維保等三大環節展開,無特定時間節點、無規律可循、隨心所欲是其主要特征。中方的非關稅反制措施,主要包括限制稀土及關聯礦產以及鎵等七種稀有金屬輸往美國,限制部分美企與中方企業展開業務、分批宣布了數十家美方“不可靠實體”名單,以及禁止部分美企采購中方兩用物品名單等等。

中美日內瓦談判時,中方為了集中解決相互降稅這個主要矛盾,對美方已施行的非關稅措施未作特別糾纏,希望在“90天豁免期”內再行解決。美方則以4月2日“對等關稅”開打日劃界,在此之前,中方已采取的非關稅反制舉措,美方亦不作過多糾纏,在此之後的非關稅措施,中方所作取消承諾已經一并兌現,譬如恢復稀土礦產出口的許可證制度等等。 在中方的非關稅反制措施中,令美方感到最痛的是禁止鎵等七種稀有金屬出口美國,但中方這一非關稅報復措施系4月2日之前就已施行,并不在中美日內瓦聯合聲明中方所作承諾範圍之內,禁令迄今有效,今後亦不可能輕易取消。若想迫使中方取消此禁令,那美方必須同步取消針對中方的AI芯片禁令……

中美聯合聲明發佈後,美西方媒體故意混淆視聽,掀起了一波宣稱中方已取消稀土禁令的輿論戰,企圖就此觸發中國國內部分輿論對政府的不滿,以把水攪渾的方式對中方施壓。其實,中方不但不該取消的限制沒有取消,就是已經取消的----譬如重新發放稀土出口許可證,也決不意味著美方從此即可不受限制地采購甚至囤積中方稀土。何況,在中美聯合聲明發佈前,中方七個部門第一次聯手部署全鏈條打擊稀土及製成品走私出口行動,第一次決定對稀土及製成品貿易實施全鏈條監管,動靜很大!稀土及製成品貿易不只是生意,更是武器和大國博弈的戰略工具,即使拿到了出口許可證,每一筆出口都得事前報備審批,什麼時候批?批到何種程度?批給誰?審批時長之掌控?裡面的“學問”大了去……

3、這些措施在90天的談判期內是否會廢除?為何在目前的關稅水平下,中美貿易依然能够進行?

答:90天豁免期落地適才3天,中美集裝箱海運價格立即暴漲了300%,這說明中美商家都擔心特朗普會朝令夕改,必須抓緊在3個月內把所有能做的生意做足。正是這種剛需不斷被積累,才迫使特朗普首戰破防,不得不與中方同時段、同步調取消大部分所加征的關稅而大失顔面。所以在90天后續談判期內,若無特殊情形,已實施的對等降稅措施大概率能够得到執行。毋庸諱言,90天豁免期內,特朗普不會甘心於被中方牽著鼻子走,大概率會繼續濫用301和232條款,對中方的某些行業和行業內大廠實施貿易脅迫和貿易霸淩。同樣,中方亦做好和做足了應對準備。怕與擔心大可不必,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就是!我估計,90天談判期內,彼此皆要求對方取消全部非關稅措施是雙方博弈焦點,稀土及製成品與AI芯片將“激烈交手”。

現有關稅水平下,中美貿易仍能能够部分進行。5月14日雙方互降關稅前,受雙方剛需之迫,中方已悄然豁免400餘億美元的關稅,美方則豁免1400餘億美元的關稅,中美互降關稅後,這部分生意會更加順滑。鑒於美對華名義關稅仍高達30%,有些行業實際關稅還遠高於名義關稅之事實,在現有關稅水平下,中美雙方部分中小貿易夥伴,仍然無法進行正常交易,得繼續承受高關稅之困。部分中等體量的貿易商,會採用協商分擔額外關稅成本的辦法恢復生意,也可視具體情形,由出口商+進口商+消費者共同分攤關稅成本維持生意。鑒於中等體量的進口商有一定支付能力,還可利用美國保稅園區和“海外倉”,主動規避特朗普中途變卦的稅費風險。至於進口商中諸如沃爾瑪之類的大廠,自會放開手腳大幹90天,還會大肆囤貨應對“特朗普之不測”……(完)

【編輯:王少喆】

視頻

更 多
歌迷變遊客!五月天演唱會狂攬粉絲遊香港
【視頻】美學者:“脫鉤”正在傷害美國
湖南在香港的這场投融資對接洽談會,為何這麼多政商界人士到場?
【通講壇】會談前夕人選仍未定?俄烏明日真能談成?
宇樹人形機械人進軍香港零售界 它們真的能賣貨?
【通說環球】中美會談超預期 全球市場真能松口氣了嗎?
高手雲集!在香港看建築機械人的“武林大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