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上台一年 台灣“亂上加亂”香港新聞網5月16日電 再過幾天,就是台灣當局領導人賴清德就任滿一年的日子。民眾原本期待,新的執政者能拿出應有高度,帶領台灣重新出發。但回顧過去一年,面對在野的監督制衡、面對台海的風高浪急、面對美國的關稅衝擊,看不出作為“少數領導人”的賴清德與民意相向而行,更多時候是從個人權力意志出發。乏善可陳已不足以形容賴執政一年的成績單,亂上加亂或許才更貼切。 對內惡鬥不斷 執意追殺在野黨 與蔡英文任內八年的“完全執政”不同,賴清德僅擁四成民意當選,在立法機構民進黨更失去第一大黨的地位,在野力量形成有力制衡。然而,作為一名“雙少數” 領導人,在如此薄弱的民意基礎下,賴清德本應採取較為柔軟的身段,認真聆聽多數民意心聲,並與在野積極溝通,以求政務平穩順暢運作。 遺憾的是,賴清德一上任就對在野展現強硬,絲毫不留政黨合作空間。不僅完全無視藍白在立法機構的過半人數優勢,更屢屢發起杯葛與衝突,干擾立法機構的正常運作,上演一齣齣“當家鬧事”的戲碼。 面對執政屢屢碰壁,賴清德想的不是改變專斷跋扈的風格,謙卑面對多數民意,與在野尋求和解,反而在立委當選僅一年後進一步發起大罷免,試圖全面否定選舉結果。意圖藉罷免的低門檻使民進黨重新掌握多數立委席次,回到“完全執政”地位。雖陳水扁、呂秀蓮等綠營人士先後對此表達異議,認為大罷免不應成為打壓異己的工具,但聲音依舊遭到無視。 台灣民眾黨前主席柯文哲因涉京華城案遭到羈押。 (香港中通社圖片) 於是過去一年,台灣民眾只看到了朝野無止境的對峙、衝突,看到大罷免進一步加劇社會對立,看到檢調司法出動打壓政治對手,卻看不到任何經濟民生及公平正義的事項獲得解決。台灣政壇,怎一個“亂”字了得。 一意“謀獨” 台海再掀驚濤駭浪 賴清德當選後,這位“務實‘台獨’工作者”不僅絲毫不改“台獨”本性,還不斷拉高挑釁態勢,執意在謀“獨”道路上一路狂飆。 去年的“5·20”就職演說,賴清德延續了“蔡英文路線”,把兩岸界定為“互不隸屬”;“雙十”講話上,繼續鼓吹“新兩國論”;年末,藉出訪之名“過境”美國夏威夷與關島,再兜售“台獨”分裂主張。 賴清德挑釁對抗的出格言行遠不止於此。今年3月,他將大陸界定為“境外敵對勢力”,把兩岸關係等同於“敵對關係”,並拋出所謂因應“大陸威脅”的“17項策略”。上個月,賴清德又生造一個所謂“全球北方”的概念,宣稱台商投資“脫中入北”能立足台灣、布局全球,圖謀兩岸經貿“脫鉤斷鏈”。 在煽動“反中抗中”上,賴清德當局已到了變本加厲、甚至走火入魔的地步:一再濫用司法手段欺淩大陸配偶,迫使兩岸婚姻家庭骨肉分離;將在台佔比超過90%的“漢人”表述刪除,改稱“其餘人口”;高舉“威脅大棒”,揚言要懲處在“5·20”前後“唱和大陸”的台灣藝人。 陸配“亞亞”遭民進黨當局以涉“武統”言論為由,要求其限期離境。圖為亞亞與丈夫和兒女在登機口擁抱道別。 (圖源:台灣《聯合報》) 毫無改善兩岸關係誠意,花招百出操弄“去中國化”,擺出要與大陸全面對抗的姿態。本就風高浪急的台海,豈是一個“危”字能概括。 遇美就跪 無底線賣台 政治爭鬥不止,兩岸困境無解,外部巨變又至。去年11月,特朗普在美國總統大選中獲勝、重返白宮,引發台灣輿論的普遍擔憂,因其在競選期間曾多次批評台灣“偷走”美國的半導體生意,並要求台灣提高防務預算,購買更多美國軍火作為“保護費”。 果不其然,特朗普還未上台,賴清德當局便急著交“投名狀”。外媒報道,台灣打算在特朗普就職之初,提出大規模軍購計劃,藉此表示重視特朗普有關“保護費”的說法。今年3月,台積電宣布,在現有對美國的650億美元投資外,再加碼投資至少1000億美元。 4月,特朗普向全球拋出“對等關稅”的震撼彈。此前坊間曾有聲音認為,台積電先前宣布對美追加投資,應能避開特朗普關稅威脅,結果台灣卻要吞下32%的高關稅,比隔壁日本韓國還要高出一截。一味押寶美國,賣力“倚美抗中”的賴清德,仍遭重擊。 然而,外界看不到賴清德對此提出任何清晰的應對策略,反而一味卑躬屈膝,任人予取予求。他不僅聲稱沒有計劃採取關稅報復,還要擴大對美投資採購,更將推動兩岸“脫鈎斷鏈”作為與美談判的籌碼。 當美國以極端關稅作為武器破壞世界經濟秩序,以出口為導向的台灣,未來勢必遭受巨大衝擊。賴清德的所謂“應對策略”,實為對美“討好方案”,無底線賣台媚美,一再損害台灣民眾和企業利益。作為最重要籌碼的台積電,已被其拱手送人,台灣面臨“無牌可打”的窘境。一個“跪”字,不足以表達島內各界對此的憤怒。 賴清德就職將滿一年,成績單乏善可陳。(圖源:台灣《聯合報》) 回顧過去一年,賴清德專斷暴衝,一方面在島內製造“綠色恐怖”、利用各種手段打壓政治異己,加劇社會撕裂,另一方面執意謀“獨”挑釁、升高兩岸對立,對美國貼靠獻媚、賣台輸誠。多數民意的期待,他當成耳邊風,一路逆向而行,在世界動蕩變局中陷台灣於嚴重倒退。如果再不調整,未來三年亂局愈烈,台灣百姓的日子恐怕更加難過。(完) 【編輯:施鑫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