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頭條

將台灣96%漢人列“其餘人口” 台“行政院”如此回應

分享到:
2025-05-12 08:36 | 稿件來源:香港新聞網

【字號:

香港新聞網5月12日電 有台灣網友近日發現,台當局行政管理機構官網的台灣介紹改成了“台灣目前已設戶籍人口2.6%為原住民族群,另外來人口占1.2%,其餘人口占96.2%”,此舉引發島內輿論持續發酵,不過台當局最新的回應卻表示,這是配合監委“促進族群平權”而進行的調整,還要求“外界勿做不必要的解讀”。

香港中通社圖片

台行政機構官網在2023年曾寫明,“台灣地區目前設戶籍人口組成以漢人為最大族群,占台灣地區總人口96.4%”,但最新版本卻將文字更改為“台灣地區目前已設戶籍人口2.6%為少數民族,另外來人口占1.2%,其餘人口占96.2%”。台行政機構官網資料顯示,上述欄目所註明的日期為今年3月24日。

島內網民對此紛紛表示:“這兩個字是禁語嗎”“賴政府的公務員上班都在搞這些”“你我都是身份不明的其餘人口”“賴政府‘去中國化’到走火入魔的地步”“漢人變成不能講的名詞了嗎?”

國民黨前“立委”蔡正元11日發文嘲諷道,“台灣”這個中國人取的名字,應該改為“其餘”,如果不喜歡“其餘”也可以改爲“扶餘”,甚至改稱“廚餘”可能更適合。

國民黨民代陳菁徽批評說,賴清德當局搞“認知作戰”第一名,這種做法,從統計介紹的觀點來看也很奇葩。一般都是先介紹大部分,其餘細項歸類成“其他”,這是第一次看到介紹完3.8%的組成之後,其他的通通是“其餘”。

陳菁徽批評,面對國際局勢動蕩,賴當局現在卻是“大罷免、大造謠、大出征”,如今還有“大改名”。不敢法理“台獨”,只敢網頁“台獨”,搞小動作,“去中”去到走火入魔,現在甚至要“去漢化”。

國民黨“立委”翁曉玲說,如此介紹台灣看起來是以原住民的角度出發,但這樣詮釋台灣非常狹隘也不完整。整個台灣包含不同族群,台灣本就涵蓋不同族群,但還是以漢人為最多人口。如此呈現民情基本上是想把台灣這邊的族群再做類似“去中化”、“去漢族化”的小動作。

國民黨民代林沛祥表示,把漢人改為“其餘人口”,卻忽略了其實台灣的人口組成里面,本來96%就是“漢人”,這樣否定歷史,甚至否定當前的存在,乾脆改成說是從火星來的。他還呼籲,不要嘴巴講著愛台灣,實際上在“賣台灣”,“拜託民進黨放過台灣吧”。

國民黨“立委”賴士葆則說,96.2%的漢人口改成其他人口,這是“賴政府”進一步“去中化”、去祖先化的一個做法,這樣的做法,人民其實是不認同的,因為“我們的祖先就是來自於中國大陸,我們就是漢民族”,這有什麼不對呢?為什麼要成其他人口?這個也是道地的要“仇中、恨中、反中”的具體表現。

不過,台灣“行政院”發言人李慧芝的最新回應卻表示,外界關注有關族群統計相關說明,是配合監委鴻義章為促進族群平權所為提議而進行的調整,外界勿做不必要的解讀。

環球時報報道,根據台“內政部”的統計,島內總人口於2025年4月的統計數字為2336.5萬人,目前主要分為四大族群,包括原住民、台灣人、客家人和外省人,其中原住民約佔總人口的2%,其餘絕大多數為漢族,其中又分為“本省人”(占86%)以及“外省人”(占12%)。台灣外省人又稱戰後移民,是指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至1991年冷戰結束期間,因戰爭與政治因素從大陸遷徙至台灣及澎湖群島的移民及其後裔。“外省人”的對應詞為“本省人”,是指二戰結束以前就已定居台灣的民眾。

“四大族群”這一概念是1993年由民進黨人林濁水與葉菊蘭正式提出的,但存在爭議。1994年,時任台灣“文建會主委”申學庸向“立法院”提出施政報告時提到“社區總體營造”的名詞,以“建立社區文化、凝聚社區共識、建構社區生命共同體”的概念,試圖模糊“本省人”和“外省人”。不過,多年來台灣內部關於“本省人”和“外省人”的爭論一直沒有停止,即使現在已經到了外省第四代、第五代,爭論仍然持續。

島內有學者分析稱,民進黨當政後變本加厲,不斷通過“去中國化”和“去漢化”歷史教育的操作,企圖以“文化台獨”將台灣塑造為“新興民族”。民進黨除了將台灣人血液中的漢族成分逐步稀釋外,同時更將台灣同胞在歷史與血緣中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逐步淡化、轉向,蔡英文時期推動的“新南向政策”更與此遙相呼應,而這樣的做法將使得兩岸和平發展由政治上的“統獨認同”問題進而轉為更複雜的多元文化與民族認同。(完)

【編輯:紀東】

視頻

更 多
香港特首為何要三年二訪中東?貿易戰升級下此行有何新意?
到店實拍!這台在上海國際車展上大放異彩的紅旗汽車“貴”在哪?
香港低空經濟蓄勢待發 多款無人機亮相數碼港低空經濟展覽
香港AI新作為 香港科大成立馮諾伊曼研究院
首張黑洞照片的背後 有一位從香港走出的天文學家
【通說環球】關稅戰打不下去了?美國急邀中國談判 雙方能否達成共識?
廉政公署展覽廳“科技感十足” 廉政專員:打造成香港獨特的文化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