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特首為何要三年二訪中東?貿易戰升級下此行有何新意? 【解說】5月10日,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率領50多位香港商貿代表及內地企業代表,啟程訪問卡塔爾和科威特。這是李家超繼2023年2月訪問沙特阿拉伯和阿聯酋之後,任內第二次訪問中東地區。
【解說】日前,訪問團成員、香港工業總會主席莊子雄及香港中華廠商會會長盧金榮接受香港中通社專訪時表示,中東正推動產業多元化,涵蓋先進製造、人工智能、金融及專業服務,與香港優勢高度契合,此時特首率團出訪,為合作共贏提供良機。 【同期】香港工業總會主席 莊子雄 卡塔爾人口約300萬,科威特約500萬,這兩國都比較富裕,因爲過去靠石油,但過去幾年他們都意識到要轉型升級,不可以經濟制度太過單一,卡塔爾提出《2030國家願景》,科威特有《2035國家願景》,先進製造、智慧城市、人工智能、金融及專業服務、新能源、新汽車等領域他們都想參與。這些方向與香港的長處吻合,香港作為金融中心、貿易中心,過去幾年在創科方面也做得很好,這兩個國家絕對會給香港的商界人士提供很大的發展空間。 【同期】香港中華廠商會會長 盧金榮 當地希望推動產業多元化,吸引更多外資去當地發展,比如工業領域有很多鼓勵措施,有些地方允許外資100%控股注册當地公司,可以承接政府工程,還有輕工業、香港的航空業、物流也做的很好,這方面也有機遇,比如卡塔爾作為中東的中心點,周邊交通非常發達,物流方面我們也可以提供服務。 金融方面投資產品包括離岸人民幣服務,另外還有多元化的投資渠道和專業金融服務,都是我們可以為當地提供的。另一個是專業咨詢,包括會計、金融、法律等專業服務。在當地開展業務時需要合規性審查、檢測認證等,這些正是香港的優勢。 【解說】面對美國發起的貿易戰,香港業界積極開拓新市場,拓展“朋友圈”,鞏固香港金融、貿易及創科中心地位,這亦是特首中東行的重要價值。 【同期】香港工業總會主席 莊子雄 美國對香港征收145%關稅,實質上等同於禁運。但今次與七年前即是2018年“特朗普1.0”時期相比有很大不同,政府和業界做了幾件事,第一,推動"中國+1"、"中國+N"戰略,通過東盟和"一帶一路"國家轉移產能;第二,國家雙循環戰略促進內需,去年的調查顯示工總會員中45%已在東盟設廠,25%正在籌備。同時會員企業內銷占比已達55%。短期困難主要來自搬去東盟等地時的認證問題和廠的社會責任問題,做完這些程序需要耗費幾個月時間,但中長期前景應是正面的。這更警示香港業界推進市場多元化,這正是特首中東行,為什麼如此重要,時間點這麼好。 穆斯林全球人口大概20億,雖中東占比不是最多的,但如果我們能和中東做好生意,藉此了解穆斯林文化,我們就可以推展更大的市場到其它的穆斯林國家。穆斯林人口占全球25%,商機無限。大家文化不同,商業節奏、生活習慣、宗教問題首先要了解;我們現在對當地的法律法規也不算太熟悉;第三是標準不同,我覺得本次出訪在這三方面都可以取得突破。 【解說】今次訪問特首開創先河,除特區政府代表外,訪問團首次納入內地多省份龍頭企業代表,莊子雄表示參團的香港企業與內地企業互補性強,“拼船出海”效果更佳。 【同期】香港工業總會主席 莊子雄 此次內地企業來自不少不同的省市包括福建、浙江、上海、北京等地,均為各領域龍頭。內地企業與香港企業互補性強,他們在基建和科技方面做的很好,而香港企業的國際化,對外國的法律和營商環境的認識更充足。雙方“拼船出海”能充分發揮內地和香港企業的強項,體現香港作為“超級聯繫人”和“超級增值人”的角色。 【同期】香港中華廠商會會長 盧金榮 中東市場比較慢熱,特別是要建立很長久的關係,我們曾經有會員差不多三年才拿到訂單,要慢慢和當地熟悉。希望特區政府和中東方面加強政府間的聯繫,雙邊貿易政策可以落地,方便我們去當地投資營商,另一方面希望可以帶當地企業或投資來香港。 記者 孫思琳 香港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