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美國杜克大學西蒙教授:中美瑞士會談能否“破冰”?香港新聞網5月9日電 在全球貿易緊張局勢持續升級的背景下,中美高層官員將在瑞士舉行會談,引發全球矚目。這場會談能否成為化解雙方矛盾的“破冰之旅”?雙方能否在博弈中尋得平衡點?美國杜克大學亞太研究所客座教授、中美研究中心(ICAS)專家丹尼斯·西蒙(Denis Simon)在接受香港中通社、香港新聞網專訪時,引用中國諺語“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指出,會談本身已釋放“積極信號”,邁出了“第一步”,但中美需以“真誠與尊重”推動對話落地,否則經貿摩擦仍可能陷入“零和死循環”。 會談目標:緩和緊張局勢 西蒙教授認為,此次瑞士會談的核心目標是“緩和兩國之間的緊張局勢”,并探索一條“通往全面協議”的路徑,最終解決貿易、關稅及結構性矛盾。 他強調,中美需避免過於“雄心勃勃”——當前貿易爭端已對全球供應鏈、通脹預期及企業信心造成實質性衝擊。在此背景下,更務實的做法是,建立某種程度的信心,讓雙方能够真正坐下來,以文明外交的方式,進行一些富有成效的討論,“我們不能再玩‘看誰先眨眼’或‘看誰先打電話’的幼稚游戲。” 特朗普的“妥協”:“他必須後退一步” 針對特朗普政府一個月以來在關稅問題上的強硬立場,西蒙直言:“他必須後退一步。”特朗普一開始的“咄咄逼人”,像是在尋求一場全球貿易戰,但他的關稅策略源於兩大誤判:其一,低估中國反制能力與經濟韌性;其二,高估美國企業和消費者對成本上升的容忍度。 西蒙分析,美國民眾對關稅的負面效應愈發敏感:通脹壓力加劇、供應鏈中斷導致商品短缺,企業利潤受損。儘管部分利益集團支持關稅政策,但整體經濟壓力已迫使白宮重新評估策略。“特朗普團隊意識到,若繼續單方面升級關稅,不僅無法實現經濟增長目標,反而可能引發中期選舉失利。” 在此背景下,瑞士會談成為“止損”的務實選擇:既回應國內壓力,又為中美關係“降溫”,避免衝突升級至不可控局面。 底線博弈:中美均無法承受“雙輸”代價 當被問及中美談判底線時,西蒙教授直言:“雙方必須達成協議,否則無人能幸免。”他分析,若美國對中國實施毀滅性關稅,將引發全球產業鏈震蕩,中國勢必對美農產品、能源及服務業發起反制,最終導致“兩敗俱傷”;而中國若在核心利益上讓步,則又可能動搖產業升級與科技自主戰略。 美國選民支持特朗普,是希望看到經濟增長與就業改善;中國則需維護發展權利與戰略安全。西蒙強調,雙方需在“有限妥協”中尋找平衡點。 他坦言,瑞士會談難以一次性解決所有矛盾,但若能啟動多層面對話機制,將為後續談判奠定基礎。無論主動權在誰手中,最終結果都取決於雙方能否找到‘有限妥協’的智慧。 會談選址瑞士:偶然中的必然 針對會談選址瑞士的“偶然性”,西蒙認為,這恰恰反映了中美“避免直接對抗”的默契,會談對中國和美國都有利。瑞士作為中立國,為雙方提供了低政治敏感性的對話平台,同時傳遞明確信號:繼續任由戰略模糊性蔓延,將嚴重損害兩國經濟規劃與全球領導力。 他進一步指出,此次會談的真正價值“在於建立機制,而非解決所有問題”。無論是用“談話”還是“談判”來定義這場會晤,關鍵在於雙方能否通過“真誠”、“尊重”的方式進行溝通,并以此為前提推動關稅削減、技術標準互認等低敏感領域先行突破,再逐步向結構性改革議題延伸。 最後,當談及中美關係的未來,西蒙教授引用中國諺語“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總結道:瑞士會談是“萬里長征第一步”,當雙方願意放下傲慢與偏見,以務實的態度尋求共同利益時,“萬里長征”便有了真正的起點!(完) (記者:陳爍 張琦 董鈺婕 編輯:紀東) 【編輯:紀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