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山者》揭台灣半導體奮鬥傳奇 台網友唏噓:現在該拍“送山者”香港新聞網5月8日電 近日,首部聚焦台灣半導體產業發展歷史的紀錄片《造山者-世紀的賭注》預先片釋出,在島內掀起一陣關注熱潮。台媒稱該片旨在喚起台灣民眾對台灣半導體產業奮鬥精神的回憶,但在當下台灣半導體產業內外交困的複雜局勢下,眾多島內網友唏噓感慨:“造山者?整座山都快被移到美國去了,現在拍記錄片正是時候”、“要沒了……被賴清德賣了”、“現在可以拍‘送山者’了”。 香港中通社資料圖 據台媒報道,這部由金馬導演蕭菊貞耗時五年精心打造的作品,將於6月上映。該片通過採訪工研院前院長史欽泰、台積電前副董事長曾繁城、華邦電子前副董事長楊秉禾等80餘位見證台灣半導體產業發展的關鍵人物,全方位回顧了台灣半導體產業從無到有,逐步成長為全球科技發展關鍵核心的傳奇歷程,揭開50年芯片傳奇背後的動人故事。 紀錄片中,受訪者們紛紛回憶起當年台灣半導體產業起步時的艱難與使命。楊秉禾提到,當年產業肩負著“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重大任務。美國國家工程學院院士施敏也透露,即便面對台灣政府多個部門的反對,半導體產業依然堅定前行。 導演蕭菊貞感慨道:“半世紀過去,當年的這場賭注為台灣創造了半導體傳奇,而如今我們也必須投入全島之力,面對一場更大的難題。”就在紀錄片試圖重溫那段“造山”傳奇,台灣半導體產業憑藉過往輝煌成為島內驕傲之時,現實中的台灣半導體產業卻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境,尤其是台積電的海外布局,在島內引發諸多爭議。 台積電作為台灣半導體產業的“護島神山”,近年來海外布局動作不斷,尤其在美國投入巨大。2020年5月,台積電首次宣布赴美設廠,規劃在亞利桑那州建三座工廠,投資高達650億美元。今年3月,又宣布繼續加碼美國千億美元投資,累計投資額飆升至1650億美元。 但現實卻給台積電潑了一盆冷水,其美國子公司已連續四年出現虧損。據台積電2024年年報顯示,亞利桑那州新廠去年虧損近143億元新台幣,過去四年間已累計虧損逾394億元新台幣,被台灣《經濟日報》稱為“最燒錢的海外廠區”。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台積電在大陸的事業發展良好。台積電南京子公司去年大賺259.54億元新台幣,近三年都穩定獲利200億元新台幣以上。 此外,台積電在日本布局的子公司去年虧損43.75億元新台幣,過去三年累計虧損達79.33億元新台幣;歐洲布局合資的ESMC去年則虧損5億多元新台幣。隨著台積電在全球各地布局,成本遠高於台灣,台積電財務長黃仁昭預測,未來五年,因海外芯片廠量產所致的毛利率稀釋在初期的影響約為每年2-3%,後期會擴大為3-4%。 美國方面對台積電的態度也是充滿變數。美國總統特朗普曾自曝,他告訴過台積電,如果不在美國設廠,就得付 100%重稅。台積電還據報正面臨美國商務部的所謂調查,若被認定存在所謂違規行為,或將遭遇巨額罰款。今年3月,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在白宮宣布對美國再投至少1000億美元,此舉更加劇了島內各界對“台積電”變成“美積電”的疑慮,擔憂會削弱台灣的產業優勢。儘管民進黨當局一直否認相关投资是美國施壓的結果,并稱要“正向看待”,但島內輿論并不買賬,“疑美論”“棄台論”甚囂塵上。 面對這一系列困境,島內專家也發佈警示,呼籲台積電硬起來,不要對美國予取予求。分析指,台積電赴美設廠看似拓展商業版圖,實則暗藏諸多隱患。美國工廠建設成本高昂,技術人員短缺,台積電不得不從台灣調派工程師支援,引發島內輿論強烈反彈。而美國政府當初承諾的政策支持也未能兌現,補貼申請程序複雜繁瑣,讓台積電和供應鏈企業疲於奔命。 與此同時,台積電的“去台化”進程卻在不斷加速推進。今年2月,台積電37年來首次在美國召開董事會,外籍董事數量急增,美方話語權急劇上升。先進制程技術也開始外流,這與民進黨當局此前要將最先進制程留在台灣的承諾背道而馳。從最初的一座5納米廠,到計劃中的2-3座4納米/3納米/2納米廠,大量先進產能流向美國,台灣半導體產業的根基正被悄然蠶食。 中國國務院台辦發言人陳斌華曾表示,在民進黨當局極力逢迎、拱手相送之下,台積電已成為砧板上任人宰割的肥肉。對台積電變成“美積電”竟然能“樂觀其成”,可見民進黨眼中只有一黨一己之私,根本不把台灣同胞福祉和產業界利益放在心上,為了“倚外謀獨”,只會在“賣台”“毀台”的路上越走越遠。台灣產業界和民眾失去的不只是眼前的工作,還將失去未來的發展機會。(完) 【編輯:紀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