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文化部控佛寶拍賣違反國際法 香港蘇富比推遲原定拍賣香港新聞網5月7日電 香港蘇富比原定於今日(5月7日)早上拍賣的“比普羅瓦釋迦牟尼佛寶聖物”,日前被印度文化部發律師信叫停。印度官方在5月5日於社交媒體平台發布聲明稱此次拍賣違反國際法與聯合國公約,表示已致信蘇富比與委託賣方,要求中止拍賣並歸還文物。香港蘇富比最新回應表示已推遲原定拍賣,供各方溝通討論。目前此批佛寶的具體安排已於官網拍賣日程中取消,詳情頁亦臨時下架。 這批佛寶花珠於1898年在比普羅瓦(普遍認為是古代迦毗羅衛國遺址)被英國人威廉·克拉斯頓·佩沛(William Claxton Peppé)帶領的考古隊發現,伴隨釋迦牟尼佛骨舍利及骨灰出土,以紫水晶、黃水晶、石榴石、珍珠等各類珍貴寶石組成。 原定於今日上午10時30分拍賣的比普羅瓦釋迦牟尼佛寶聖物。這批寶物包括紫水晶、珍珠、珊瑚、石榴石、金飾等。(圖源:蘇富比) 根據1878年的《印度寶藏法案》(Indian Treasure Trove Act, 1878),發掘出的佛骨舍利及骨灰被印度政府贈予暹羅國王朱拉隆功,均分供奉於各佛教聖地;出土的石函、五個壇罐與大部分佛寶聖物,則由加爾各答的印度博物館典藏。發現人、莊園所有者佩沛則被允許保留剩餘重複、約為五分之一的佛寶花珠,即今次將被拍賣的這批文物。 印度文化部發布聲明指此次拍賣違反國際法與聯合國公約。(圖源:X) 印度文化部於社交媒體平台X上的聲明指出,佩沛家族僅被授予“臨時保管權”(temporary custody),而非擁有這批剩餘佛寶聖物的所有權(ownership)。信中亦指,這些文物是印度乃至世界佛教“不可剝奪的宗教和文化遺產”,是佛陀神聖遺物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能被商品化,而出售行為違反了國際法以及聯合國公約。 據英國《衛報》報道,除了印度政府,此次拍賣早前亦引起眾佛教學者及寺院住持的強烈反對。倫敦大學亞非學院教授Ashley Thompson表示,對於絕大多數信徒來說,這些寶石並非無生命的物品——它們蘊含著佛陀的一部分存在,而出土時將骨灰與供物分開,一部分供物如今更將被出售,這樣的行為是在“延續分離的殖民暴力”。 而今次拍賣的委託人、威廉·佩沛的曾孫克里斯·佩沛(Chris Peppé)則回應表示“這些論點不代表佛教的流行觀點”,他稱過去十年間諮詢的佛教寺廟及專家,均不認為這些寶石是佛陀遺體的一部分。而他亦曾嘗試過將這些寶石捐贈給寺廟或者博物館,但事實證明這存在很多問題,故而認為拍賣這一舉措是將這些文物移交給佛教徒“最公平、最透明”的方式。 蘇富比發言人早前曾表示他們對這批佛寶“進行了必要的盡職調查”,指拍賣將按時進行。而今日上午蘇富比回應稱,基於印度政府提出的問題,他們經委託人同意後決定將拍賣推遲,供各方進行討論。查閱蘇富比官網顯示,拍賣具體時間安排已於日程官網拍賣日程中取消,詳情頁亦同步下架。(完) 【編輯:黃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