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見聞:電影擁抱虛擬現實 京城民眾觀影嘗“新”香港中通社北京4月26日電(香港中通社特約記者 莊恭百)過去,在影院放映廳座椅上一坐就好幾個小時是觀影常態。如今,虛擬現實技術和可穿戴設備正在讓觀眾起身“進入”電影,解鎖觀影新體驗。 2025年4月25日,第十五屆北京國際電影節“無界∞沉浸單元”展映上,觀眾正在VR大空間體驗《唐宮夜宴》 香港中通社圖片 “您好,要體驗虛擬現實電影嗎?”正在進行的北京國際電影節(下稱“北影節”)“無界·沉浸”單元虛擬現實電影《唐宮夜宴》展廳內,幾位觀眾正佩戴VR(虛擬現實技術)設備,化身文物修復實習生,在轉首移步間,與影片角色唐小妹共赴盛唐時期的洛陽城,體驗一場跨越時空的文博之旅。 虛擬現實電影,是指運用虛擬現實有關技術制作,借助頭戴式顯示設備等虛擬現實終端觀看,并在電影院等固定場所放映的電影。今年3月,內地虛擬現實電影《唐宮夜宴》獲得“電審虛字〔2025〕第001號公映許可證”,意味著該電影獲批進入商業化放映階段。 據悉,北影節自2018年首次創立了沉浸式影像展映VR單元,兩年前,這一單元升級為XR(擴展現實技術)單元,今年進一步擴展為“無界·沉浸單元”,匯集了各種VR、AR(增強現實技術)、MR(混合現實技術)、環幕、三折幕及影像交互裝置等技術形態,作品多達40餘部海內外作品。該單元從本月18日開展以來,吸引不少影迷、民眾前來“嘗鮮”。 “視覺效果很好,體驗還可以。”在西城區新華1949文化金融創新產業園剛結束沉浸觀影體驗的民眾趙潔(化名)分享道。她也表示,沉浸需要代入感,體驗了幾個項目都感覺戛然而止,內容還有待進一步挖掘。 記者探訪上述展廳發現,前來參觀的觀眾絡繹不絕。個別觀影區由於設備緊俏,甚至出現排隊情況。除了《唐宮夜宴》《三體:四維空間》等無需熒幕的VR作品,觀眾佩戴虛擬現實設備,花10餘分鐘就能體驗電影劇情推進,也有《幻數方舟》這樣并無人物或劇情,體驗時長可變的MR作品;還有捷克藝術家安德烈·扎基爾茲亞諾夫的環幕作品《摯愛唯一》,觀眾席地而坐,也能通過一幀幀流動的畫面,第一視角穿梭於梵高的油畫“視界”。 “以前大家會把電影視作一種影像,但現在會把電影視為一種沉浸體驗。”策展團隊工作人員尚自豪(化名)介紹,北影節今年設置“無界·沉浸”單元,是順應虛擬現實技術發展和國際電影節潮流。“現在單純用XR表述這種類型的電影,會有些狹隘。北影節的‘無界·沉浸’單元是通過一個更大的詞匯,將一些還沒有進入電影領域的形式納入進去。”他說。 從事球幕電影行業的陳家豪說,“我來北影節跑好多趟了,這次主要來看一些作品,從中汲取靈感。我挺看好這種沉浸式的電影體驗,更關注其商業性。”他表示,《摯愛唯一》將梵高的油畫作品三維形式表現出來,對他是一個啟發。 今年3月,國家電影局發布《關於促進虛擬現實電影有序發展的通知》,支持電影產業與虛擬現實技術融合創新。北影節期間,10餘家內地電影院線等啟動虛擬現實影院發展計劃。 從傳統電影到虛擬現實電影,從觀看電影到“浸入”電影,電影的呈現方式在變,對電影技術和藝術的討論也在持續。有人享受置身電影的新鮮感,也有人擔憂電影藝術性的流失。 尚自豪表示,“其實我們這個單元也不是蓋棺定論,就是為大家提供一個空間。”他認為應該有這樣的沉浸式電影,國內尚處於起步階段,有想法和潛力,但精度還不够。 “傳統電影仍是主菜,這種沉浸式電影更像點心,偶爾嘗試,沉浸式電影也是有味道的。”陳家豪說。(完) 【編輯:王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