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再發文評長和擬售港口 引述台灣媒體人觀點分享到:
![]() ![]() ![]() ![]() ![]() ![]() 香港新聞網3月27日電 長和計劃出售巴拿馬港口等資產,《大公報》27日繼續刊發評論文章,並引述台灣媒體人雷倩在內的社會各界人士的觀點。文章表示,事件公開近一個月來,儘管面對強烈的輿論質疑,但有關企業並沒有採取負責任的行動。相反,有人寧願花錢搞“輿宣戰”,也不願坦誠回應事件、切實停止交割。從外國媒體“放風”,到網絡水軍“跟風”,這一套公關招數打得“密不透風”。然而,如此做法恰恰說明理屈心虛,有意粉飾,企圖掩蓋真相。 評論文章《停止“公關”操弄,做出正確抉擇》指出,大量媒體引用美國彭博社的一條消息,聲稱長和出售港口的交易將“按原計劃”進行,並會在4月2日前簽訂協議。彭博社獲如此“獨家新聞”,網絡媒體積極“和應”解讀,這正是有關企業“外媒+網媒+水軍”的公關手段。 文章揭露,早在今年2月,外媒就放風“長和或失港口經營權”,營造有關企業“被迫出售”的形象;而交易消息公布後,《金融時報》“獨家”報道稱主要買家不是美國人,而是李家的“世交”意大利人;昨日彭博社又“獨家”報道簽約的具體日期,等等。如果不是有人刻意“放風”,這些外媒如何能得到這些“獨家”? 該評論文章認為,事件發生以來,在社交平台上出現各種所謂的“分析”,以及轉發外媒的“二次創作”,誤導社會認知,打“民意牌”欺騙公眾。這些抹黑戰術,居心何在,已不言而喻。這一系列的操作,顯示了有關企業的所謂公關實力,但也暴露了心虛氣短、企圖掩蓋真相的目的,更加說明了該交易絕非所謂的“純商業考慮”。 大公報當天刊出的報道,引述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表示,長和出售巴拿馬兩港口的行為恰恰是“在商不言商”的表現。按理說,商人追求的是利益最大化。但李嘉誠及長和出售港口經營權的時候並沒有採用全球招標價高者得的方式,反而“短平快”地與貝萊德達成出售協議。 內地時事評論員江宇舟指出,國外近期的港口交易將估值定於其EBITDA的約20倍,而貝萊德此次出價是相關港口EBITDA的約13倍,無論是從經營邏輯,還是銷售邏輯,都很難想像這是“在商言商”原則下能夠做出的決策,更何況,如此重大的資產出讓,決策周期居然還如此之短。 台灣媒體人雷倩表示,這宗交易不僅關乎經濟,更涉及全球安全格局,相關的港口是19世紀末以來,歐美國家主導的世界經濟流動的咽喉點,如果落到美國資本手中,美國可以改變其運營規則,改變收取的費用,甚至製造直接的障礙。這絕對不是一件小事。(完) 【編輯:陳卓儀】
相關新聞 |
視頻更 多
首張黑洞照片的背後 有一位從香港走出的天文學家
【通說環球】關稅戰打不下去了?美國急邀中國談判 雙方能否達成共識?
廉政公署展覽廳“科技感十足” 廉政專員:打造成香港獨特的文化景點
2025長洲飘色巡游看呆外國遊客!哪吒成最熱門角色
2025“包山王”“包山后”誕生!三度封后的“包山后”竟也會被對手“迷惑”險失誤?
享年107歲 台灣統派精神領袖許歷農離世
【通講壇】“胡連會”20年 兩岸還有和平的未來嗎?
來論更 多評論更 多
論壇更 多閱讀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