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主題記者會丨2024年中國人均預期壽命達79歲香港新聞網3月9日電 3月9日下午,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舉行民生主題記者會,民政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衛健委四部門負責人就相關問題回答中外記者提問。 圖源:新華社 民政部部長陸治原表示,民政工作要順應人民群眾的需求變化,逐步擴大相關民生保障政策覆蓋面,有序推進民政民生保障由兜底、基礎向普惠發展。概括講就是要推進“四個轉變”。 第一個轉變,保障對象從特定群體向更多需要幫助的群體轉變。 普惠性,首先強調的是保障對象的普遍性。比如兒童福利,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和醫療健康水平的提升,孤兒、棄嬰大幅減少,流動兒童、留守兒童權益保障成為社會關注的重點,需要推動兒童福利從孤棄兒童生活保障向所有需要幫助的困境兒童關愛服務延伸。再比如養老服務,中國人口發展呈現出少子化、老齡化、高齡化等特點,傳統的家庭養老功能在弱化,越來越多老年人對社會養老服務提出需求,需要推動養老服務從“三無”老年人(無勞動能力、無生活來源、無贍養人和扶養人)向全體老年人拓展。 第二個轉變,服務內容從物質保障為主,向物質救助、社會服務和精神關愛兼顧轉變。 隨著社會進步,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得到保障的同時,精神關愛、社會融入和自我發展等方面的需求也不斷增長,單一的物質幫扶已經不能滿足救助對象多樣化的現實需要。對此,下一步將在以資金和物質救助為主的兜底保障基礎上,探索發展服務類社會救助,開展困境兒童心理健康關愛服務,發展重度殘疾人托養照護服務、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等,更好滿足困難群眾的需求。 第三個轉變,要素保障從主要依靠政府,向以政府為主導,積極發揮市場、社會等多方力量作用轉變。 比如社會救助,在加強政府投入的同時,還要積極引導公益慈善等社會力量參與,通過“政府救助+慈善幫扶”等方式,多渠道解決好困難群眾的難題。比如養老工作,政府要保障好“三無”老年人的養老,支援發展基本養老服務,同時,發揮市場資源配置作用,調動社會力量參與,大力發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增加多層次、多樣化、高品質的養老服務供給。 第四個轉變,手段方式從傳統服務方式向數智化、標準化方式轉變。 將在社會救助、養老、殘疾人康復服務等領域,加快推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新產品的研發運用,深化民政領域“高效辦成一件事”改革,推進更多事項線上辦、掌上辦,讓民政服務更便捷、更可及、更規範。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部長王曉萍表示,就業是民生頭等大事,並用兩句話概括今年就業形勢:穩定和擴大就業任務繁重,承壓前行;就業形勢總體穩定並呈向好態勢。 就業是家事,更是國事,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經濟增長5%左右的預期目標,體現了穩就業、惠民生的需要。明確城鎮調查失業率5.5%左右、城鎮新增就業1200萬人以上的就業目標,體現了更大力度穩定和擴大就業的要求,重點做好五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推動構建就業友好型發展方式。二是組織實施就業支援計畫。三是有效提高人崗匹配效率。四是著力促進創業帶動就業。去年創業擔保貸款2700億元(人民幣,下同),今年加大力度。五是確保重點群體就業穩定。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部長倪虹表示,著力抓三件事,一是把2000年以前建成的城市老舊社區都要納入城市更新的改造範圍,因地制宜實施改造,也鼓勵地方探索居民自主更新改造老舊住宅。 二是城中村改造,現在範圍已經擴大到中國地級及以上城市,要在去年新增100萬套基礎上,再繼續擴大改造規模。 三是大力推進完整社區建設,重點是聚焦“一老一小”,完善無障礙適老化配套設施,政府托育服務設施、兒童活動場地。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主任雷海潮介紹,2024年,中國居民的期望壽命已經達到了79歲,比2023年提高了0.4歲,提前實現了“十四五”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目標的既定的努力方向。2024年的人均預期的壽命比2019年提高了1.7歲,五年的時間提高1.7歲,也是相當良好的改善速度。北京、天津、上海、山東、江蘇、浙江、廣東和海南八省市人均預期壽命超過80歲。 雷海潮表示,將持續推進體重管理年行動。當前危害中國老百姓健康的首個主要危險因素和疾病,來自慢性的非傳染性疾病,而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當中的很多致病因素跟每個人的行為、生活方式、飲食和體育鍛煉都密切相關,比如體重異常的問題。 體重異常,容易導致高血壓、糖尿病、心腦血管、脂肪肝,甚至一部分的癌症也和體重異常有一定的關聯。每一個人做好自己的健康第一責任人是非常關鍵的。(完) 【編輯:劉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