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頭條

三伏天如何養生?防暑小貼士請收好!

分享到:
2023-07-13 00:00 | 稿件來源:香港新聞網

【字號:

香港新聞網7月13日電 今年的“三伏天”已到來,面對今年破紀錄的高溫天氣,以及接下來潮濕、悶熱的近40天,要做好哪些準備“入伏”呢?俗話說“三伏養一夏”,三伏天是一年中最需要“熱養生”的40天,收好這份養生小貼士,香港新聞網邀你趁“熱”養生,健康度過這個夏天。

今年三伏天是哪些天?

初伏:7月11日至20日(10天)

中伏:7月21日至8月9日(20天)

末伏:8月10日至19日(10天)

炎炎夏日,市民在草地上搭帳篷休息。(圖片:新華社)

三伏怎麼分?

初伏(又稱頭伏):夏至後第三個庚日起到第四個庚日前一天。第三個庚日為入伏,為初伏的第一天。

中伏(又稱二伏):夏至後第四個庚日起到立秋後第一個庚日前。第四個庚日定為中伏開始的第一天,由於第五庚日可以出現在立秋日的前或後,故中伏可能為 10 天或 20 天。

末伏(又稱終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起到第二個庚日前一天。第二個庚日定為出伏,即伏天結束。

三伏天如何“以熱制熱”?

中醫認為,三伏天應該順著季節規律,用“熱養生”以熱制熱,健康消暑。此時可以多喝熱茶、吃點熱食、洗熱水澡、做做艾灸以及適當出汗。

什麼是“三伏貼”?

想必讀者經常聽到“三伏貼”吧?正所謂“冬病夏治”,氣喘、過敏性鼻炎及慢性咳嗽為冬季好發的難治疾病,根據中醫春夏養陽原則,在一年內最炎熱的日子,將具溫補、定喘及調養功效的藥餅敷貼於患者背部的穴位,可助長陽氣,改善氣喘及過敏性鼻炎患者之體質,進而降低過敏性疾病在冬季的發作率。

7月11日是入伏第一天。不少群眾選擇貼“三伏貼”等中醫療法進行“冬病夏治”,增強免疫力。(圖片:新華社)

雖然每個中醫的療法不一樣,但大部分會選用白芥子、元胡、甘遂、細辛等辛溫香竄、逐痰利氣之中藥依古法調製而成之溫肺定喘膏,在三伏天期間,將此膏敷貼於背部肺俞等穴位,讓藥物經由皮膚滲入穴位,直達病處,可達到扶正袪邪、調理體質的效果。需注意,孕婦、糖尿病患者、背部有傷口、以及2歲以下兒童不適合貼三伏貼。

三伏貼要貼多久?

每次到中醫診所敷貼後約2至4小時再撕掉,每星期建議敷貼一次,而完整療程是:夏季時間敷貼次數達6次,並且到冬天(“三九天”)一樣敷貼6次,連續3年,效果較佳。

三伏天可以選擇哪些運動?

• 兒童:慢跑、跳繩、籃球、騎行等;

• 青少年:游泳、健身操等慢節奏戶外活動;

• 老年人:散步、太極拳、慢舞等強度較小的運動。

三伏天適合強度較小的運動。(圖片:Unsplash @debbieducic)

三伏天什麼時間段適合運動?

• 上午和晚上比較涼快,此時運動相對安全;

• 應避開中午12時至下午4時,此時是天氣最炎熱、紫外線最強的時段;

• 夏季運動時間不宜過長,每次約一小時即可。

三伏天飲食注意哪些事項?

• 蛋白質供給需充足;

• 益氣養陰的食物不可少,如:山藥、大棗、雞蛋、牛奶、蜂蜜等;

• 增加健脾利濕食物的攝入,如:扁豆、薏仁等,具有很好的健脾利濕作用。

苦瓜具有解熱祛暑、健脾開胃之功效。(圖片:Unsplash @karambell)

如何舒服過三伏天?

夏季如果覺得汗流浹背、食欲減退,可以試試專家推薦的解暑法,不用把空調溫度調到很低,也可以“自然涼”。

• 少量多次補水;

• 吃“苦”開胃——苦瓜、苦菜、苦蕎麥都能解熱祛暑,健脾開胃;

• 選擇棉麻材質的衣物;

• 合理睡眠,最佳入睡時間不應超過23時30分;

• 心靜自然涼。

【編輯:黃璇】

視頻

更 多
首張黑洞照片的背後 有一位從香港走出的天文學家
【通說環球】關稅戰打不下去了?美國急邀中國談判 雙方能否達成共識?
廉政公署展覽廳“科技感十足” 廉政專員:打造成香港獨特的文化景點
2025長洲飘色巡游看呆外國遊客!哪吒成最熱門角色
2025“包山王”“包山后”誕生!三度封后的“包山后”竟也會被對手“迷惑”險失誤?
享年107歲 台灣統派精神領袖許歷農離世
【通講壇】“胡連會”20年 兩岸還有和平的未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