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頭條

黃埔百年 | 走進黃埔軍校 感悟百年風雲

分享到:
2024-06-09 07:46 | 稿件來源:香港新聞網

【字號:

香港新聞網6月9日電 1924年5月,孫中山先生在中國共產黨和蘇聯的幫助下,建立了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因學校位於廣州黃埔港附近,也稱為“黃埔軍校”。1924年6月16日,黃埔軍校舉行開學典禮,至此,中國近現代史上第一所培養革命幹部的新型軍事政治學校正式宣告成立。

彼時的黃埔軍校為中國革命培養了大批軍事、政治人才;廣大的黃埔軍校師生,也在反帝反封建、爭取國家統一與民族獨立的鬥爭中立下了赫赫戰功,為中國革命做出了重大貢獻。

此時,正值黃埔百年之際,讓我們走進黃埔軍校舊址,再次感受一下這座百年校園,也感悟一下這百年風雲。

本文所有圖片除有特別備注之外,均由“@Beson愛攝影”提供。

黃埔軍校舊址,位於中國廣東省廣州市黃埔區長洲島軍校路170號大院。如今,從廣州城區去這里,也是非常方便——乘坐廣州地鐵5號線到魚珠站,然後在魚珠碼頭輪渡站乘S10航線即可抵達。還有更簡單的,就是在廣州天字碼頭或南方大廈乘坐水上巴士即可直達。

黃埔軍校大門門額上掛有國民黨元老譚延闓手書的白底黑字“陸軍軍官學校”橫匾。

黃埔軍校舊址,現有軍校正門、校本部、孫總理紀念碑、中山故居等十幾處建築。1988年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被評為廣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2000年又被評為廣東省首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

1924年6月16日,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黃埔軍校)正式成立。由孫中山任總理、蔣中正任校長,以及廖仲愷任國民黨代表,組成校本部的最高領導機構,下設政治部、教授部、教練部、管理部、軍需部、軍醫部等六部。目前開放的黃埔軍校舊址主要是校本部、孫中山先生故居、孫總理紀念碑等。

黃埔軍校舊址所在的長洲島位於珠江中央,四面環水,環境幽靜。校本部使用的,是原清政府廣東陸軍小學堂校舍。但這些校舍在1938年被日軍飛機炸毀,而現存建築則為1996年廣州市政府在國家文物局“原位置、原尺度、原面貌”的指導下重建。

黃埔軍校校本部重建於1996年,是一座嶺南祠堂式四合院建築,在南北走向的中軸線東西兩側,四排房舍排列的形式一致,相互對稱。四排房子之間以走廊連通,四周有圍牆。圖自百度地圖資料圖

黃埔軍校大門坐南向北,面臨珠江,是一座風格樸實簡約,通體白色的歐陸式建築,為黃埔軍校創辦時增建。現大門是1965年由中國人民解放軍南海艦隊重新修建。

黃埔軍校大門左右各有一件衛兵室,外牆左右各寫有中山先生遺囑。

大門前設兩個木製的崗亭,門內左右各有一間衛兵室。衛兵室的外牆上寫有孫中山先生遺囑:“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

衛兵室為磚木結構,造型簡單,是衛兵隊的駐地,內設床鋪,供值班衛兵休息。衛兵隊隸屬軍校管理部,擔負著長洲島和軍校的衛戍任務,衛兵日夜輪流值勤。

軍校大門口衛兵室內的木架床。

大門內為黃埔軍校的二門,這也是原清政府廣東陸軍小學堂的大門,磚木結構,1996年複建。

二門

進入二門內,最近的就是黃埔軍校管理部,負責庶務、交通、交際、衛戍等事務。軍校規定,管理部主任必須早晚巡視學校四周。因此,管理部才最靠近軍校外圍。

黃埔軍校管理部辦公區。

二門內是一道三進通道,位於軍校中間,被稱為大花廳。過去,軍校的政治講演、訓話、紀念活動均在此進行,所有人員均須到場。

大花廳

大花廳二進

大花廳三進

大花廳內現擺放有複原的大木桶,名為太平桶。過去,木桶內的水不僅可供日常使用,也可用作消防用水,因此稱為太平桶,在每進房前均有配備。

大花廳內的太平桶

大花廳西路一進,則分別設有總理室、校長室、秘書處、校本部辦公室和政治部。

大花廳西路一進,集合了黃埔軍校多個重要管理機構。

總理室是孫中山先生最初在黃埔軍校辦公的場所。

總理室

1924年5月,蔣介石被任命為黃埔軍校首任校長,校長室為其辦公之處。內部均依照舊影複原,牆上貼有《第一期學生名錄》,包括姓名、籍貫、年齡、評語等項。

校長室

校長室內的保密辦公桌。上方有抽拉式蓋板,可以隨時蓋住整個辦公桌面。

秘書處位於校長室旁邊,負責全校教育訓練的考察、審核,部隊編製組織及調遣、演習、校閱作戰計劃,以及人員昇降、任免、調補、銓銜、考績及人事、典守印信、保管機密文件等事項。

秘書處

校長辦公廳亦稱校本部辦公廳,因黃埔軍校後來又在潮州、南寧、長沙、武漢等地開設分校,故把設在黃埔的軍校稱為校本部。校長辦公廳負責軍校的人事、教職員工的薪酬、財務會計和運輸交通等工作,各個部門和分校交上來的報告都先由校長辦公廳處理。同時這里也是校長與教官們開會的場所。

校長辦公廳

黃埔軍校政治部,位於總理室樓下,主要負責學校的政治教育,設指導、編纂、秘書股,後改為總務、宣傳、黨務科。政治部是黃埔軍校的首創,是區別於舊軍校的重要標誌。戴季陶、邵元衝、周恩來、熊雄等先後擔任政治部主任。

黃埔軍校政治部

黃埔軍校政治部辦公室內景

黃埔軍校教授部,位於大花廳第一進二樓東邊,專司教授學生文化課事宜,設學科及各課主任教官若干名,負責日常教育、審訂教案、課程編審、教材征集、教授實施、成績考核等。主任為王柏齡,副主任為葉劍英,戰術總教官為何應欽。1925年1月,教授、教練二部合併為教育部。

黃埔軍校教授部辦公室

黃埔軍校教練部,位於大花廳西路二進,在總理室、校長室正對面。教練部設有主任、軍事教官、特別官佐辦公室等一共5個房間,辦公室比教授部多了很多;而這,也是教練部的職能決定的。教練部專司學生訓育、教練、射擊、技術、演習、校閱、考核等科目,統轄各學生隊,設各課主任教官和教官若干。

黃埔軍校教練部辦公室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黃埔軍校教練部負責軍事訓練中的技術性科目,往往在課堂講授理論後,就會馬上進行實地練習,理論和實際交替進行、相互補充,實現知行合一。軍校除了操場上的制式教練外,還特別重視軍事演習。理論與實際相結合,課堂融入戰場,以求在最短的時間內達到最好的教育效果。這也是黃埔軍校能取得成功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

黃埔軍校校長會客廳

黃埔軍校校長會客廳(也是官長集合室),位於大花廳中路第一進二層。這里是校長接見賓客的地方,又是官長們的集合場所。會客廳西牆上懸掛有校總理孫中山、校長蔣中正、黨代表廖仲愷的照片。

黃埔軍校官長飯廳,方形飯桌,為普通長官餐桌。

黃埔軍校官長飯廳,位於大花廳中路二進二層,是軍校教職員、官長、教官、指揮官等用膳的地方。前面擺放著幾張圓形飯桌,為主要長官用餐的餐桌。後面的方形飯桌,則為普通長官用餐餐桌。

黃埔軍校官長飯廳,圓形飯桌為主要長官餐桌。

當年,蔣介石等校領導也在此與學員一起進餐。據記載,蔣用餐時間一般為10分鐘,只要他放下筷子,其他人就不敢再吃飯了,可見其威嚴滲透在軍校方方面面。由於辦學經費欠缺,這里也常常作為軍校的會議室,許多重要的會議都在這里召開。

黃埔軍校書報閱覽室

為了增加學生的課外知識,滿足學生求知欲,黃埔軍校還設立了書報閱覽室,訂閱了一批報紙和進步書籍、雜誌,供學生們在課餘休息時間閱讀。

書報閱覽室這一設置大受學生們的歡迎,每天午飯後的40分鐘休息時間,學生們都爭相湧向書報閱覽室,如果來晚了連立足的地方都沒有。黃埔軍校先後出版過大量刊物,如《黃埔日刊》、《黃埔潮》等。這些刊物在書報閱覽室內,學生們總是爭先閱讀。

黃埔軍校書報閱覽室一角

書報閱覽室牆上掛有校總理孫中山、校長蔣介石、黨代表廖仲愷三位領導人的照片,除此之外還掛有黃埔軍校第一期學生、被譽為“軍校犧牲第一人”蔡光舉和軍校學生合影的照片。另一側還掛有“中華干城”四個字,意為“做國家的守護者”。

黃埔軍校學生宿舍

黃埔軍校學生宿舍內,擺放著大通鋪、硬板床,上面鋪了白被單,軍毯叠的整整齊齊,牆面掛有遮雨的鬥笠,靠牆的木搭板上放著整齊的軍服、臉盆和口杯等物,擺設都非常整齊。

據悉,黃埔軍校一開始開辦時,由於經費困難,學生的生活非常艱苦,只有一小部分的學生可以住在宿舍里面,大部分學生其實住在島上其他地方用蘆席搭成的棚子里面,床則是用竹子搭成的。

黃埔軍校學生宿舍

黃埔軍校對於學生的內務要求很嚴格,要整齊劃一。在學生宿舍,有《寢室規則》八條,每早聞起床號音,速即起床著裝,按照規定的樣式整理被服物品,寢室內不得任意拋棄不潔之物及污化牆壁、錘釘掛物。每晚熄燈號響,一律就寢,不得談話喧嘩、影響他人。學生們每天早上5點起床,晚上9點半熄燈就寢。正是這樣嚴格的要求和習慣的培養,養成了軍校學生生活規律、喜好整潔、辦事不拖拉等良好的習慣,受益終身。

黃埔軍校的孫中山先生故居

黃埔軍校校本部西側的碼頭邊,有一座面向珠江,坐北朝南,風景秀麗的二層小樓。此樓原為清政府廣東海關黃埔分關辦公樓,後因孫中山先生在黃埔軍校開辦期間在此休息和辦公,也被稱為孫中山故居。

黃埔軍校的孫中山先生故居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先生病逝於北京;次年,黃埔軍校將這棟樓改為總理革命博物館和總理紀念室,以紀念孫中山先生。

孫中山先生故居內中山先生的臥室

1926年3月,黃埔軍校改名為中央軍事政治學校,規模擴大,原有校舍不够用,校領導決定將孫中山故居這棟樓改為教官宿舍,稱為“學海樓”。

孫總理紀念碑

1928年10月11日,為紀念孫中山先生,黃埔軍校全體師生在八卦山舉行孫總理紀念碑奠基典禮。歷時兩年多,於1930年9月26日竣工。碑身正面嵌有“孫總理紀念碑”六個金色隸書大字,是國民黨元老、民國書法大家胡漢民的筆跡。

總理訓詞

總理遺訓:“和平,奮鬥,救中國”。

“孫總理紀念碑”的西面刻有總理訓詞:“三民主義,吾黨所宗;以建民國,以進大同;咨爾多士,為民前鋒;夙夜匪懈,主義是從;矢勤矢勇,必信必忠;一心一德,貫徹始終。”碑的東面,刻有總理遺訓:“和平,奮鬥,救中國”。

總理像贊

碑的背面,則刻有國民黨元老張靜江手書的《總理像贊》:“先生之道,天下為公;先生之志,世界大同;三民建國,允執闕中;況在吾校,化被春風;江流不廢,終古朝宗。”這是孫中山先生一生的寫照,也是軍校師生繼承先生遺志的誓言。

孫總理紀念碑上,設有孫中山銅像。

孫總理紀念碑上,設有孫中山銅像,高2.6米,重約1噸,安放在高約40米的碑座上。銅像是孫中山先生生前的日本友人梅屋莊吉贈送的四座銅像之一,距今已有近百年歷史,銅像在廣州立有兩座,另一座位於中山大學。

1928年黃埔軍校師生在校場進行軍事操練。網絡資料圖

黃埔軍校自建立以來,培養了大批軍事、政治人才,成為國共兩黨的將帥搖籃,在中國近現代史上有著深遠的影響和重要作用。廣大黃埔學生在平定叛亂、東征、北伐、抗日等歷次戰爭中功勛卓著,走出了左權、徐向前、林彪、劉志丹、羅瑞卿、周士第、陶鑄、趙一曼、趙尚志、杜聿明、張靈甫、鄭洞國、宋希濂、範漢傑、謝晉元、廖耀湘、闕漢騫、戴安瀾、王耀武等一大批著名將領。

黃埔軍校各期畢業生逾20萬,至抗戰後僅存1.1萬餘人,陣亡率高達95%,其中大部分是在抗日戰爭中為國捐軀的。據統計,黃埔學生僅在抗戰中陣亡的少將以上軍官就高達100多名。碧血千秋,英魂長存,黃埔軍校“愛國、革命、犧牲、團結、負責、奮鬥、奉獻”的精神至今仍深刻影響著中國。(完)

【編輯:豐悅】

視頻

更 多
李家超談上任兩周年:不斷提速提效,讓香港這艘船加速向前邁進
中通社專訪李家超:國安風險千變萬化,不能讓傷口再被挖開
巴黎奧運|港隊羽毛球奪四項奧運資格 小將冀衝擊金牌
從-3.7%到+3.3% 香港經濟正全速向前
巴黎奧運|相隔12年 港隊王嘉莉奪女子柔道參賽資格!
登上澳門最高建築 來自233米的高空VLOG!
曾志偉、譚詠麟也來打卡!香港明星足球隊試行深中通道